being的日记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雪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没错,这是《平凡的世界》第一章第一段。看到飘落的雪花,许多次最先想到的还是这段话。当然,谢道韫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也很有名。
今天,家里下雪了。
去买菜的路上,听着《白夜》,脑袋里想起王泷正的微博里发的《白夜追凶》第二季的一张图片:雪纷纷扬扬地下,周巡打着伞走在暗夜里,果然很有看头。泷正和粤明都很帅,又很有演技,比那些小鲜肉强多了!不信,请看下图:

奶潘很帅,又很呆萌可爱,和他饰演的关宏峰判若两人。不得不说,导演很会选角。许多人恐怕会凭借这部剧真正的大红大紫。
呆萌的奶潘:



奶潘画画也很好,我盗来张:

总之,我也被他圈粉了。
昨天加了个朋友,有点失望。感觉他有点狂傲了,而且看问题过于简单和理想主义化。总之,挺失望的。
我特别反对提倡韩寒周易玄之类的,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这种“异数”。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作者,却未必人人都会成为优秀的作家。这样的少年人要么是觉醒的早,要不是拥有非常良好的教育条件。人家在名师大儒的督促下读经典著作的时候,我们可是不知道在哪里玩泥巴呢!这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另外不要拿个例去攻击中国教育的错误。或许等到你真的做到那个位置之后,你手中握有的资源和资金。也会让你感到无奈的。
昨天下午看了两部电影,网上的评分和网友的评论都比较不错的。我不喜欢看时下热映的电影,更喜欢看那些经过大家观看后都叫好推荐的电影。《缝纫机乐队》被骂的这么厉害,但是评分为什么还是那么高呢?这里面恐怕有个资本的运作。
关注了两个微博,一个是刘悦笛的,一个叫泽厚先生1930。起因是何新先生发表了一篇道歉信,向泽厚先生因多年前的过激言论道歉。其实想想,也是,毕竟当年《浮生论学》几乎把思想届的人都给“撕”了个遍。
大家都老了,一个个老朋友们相继离世,又有什么恩怨情仇放不下的呢!就算是为学术争吵,也不妨碍成为朋友嘛!
《和声》挺好看的,挺感动的。它让我想起来儒家关于音乐的理念来,认为音乐能够担当起教化的作用。然而《诗经》为什么没有把“淫荡无比”的郑卫之风删掉呢?恐怕孔子也是不反对这种符合人性的“思春”之声吧!这恐怕是原典的高明之处,不要什么玩意儿动不动扯到道德上,道德伦理很多时候也是不讨人喜欢的,原因是它在某些情境下起到的是压制作用。
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个“异数”。他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有点主客二分的味道,可惜这位名士死的太早。而且罪名本身就很讽刺,所谓“异端”么?妖言惑众么?可司马氏呢?尊周孔孝道却是弑君杀父,手足相残。在读《陈情表》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只有呵呵了。
然后想到监狱的作用如果监狱仅仅只是简简单单地把坏人和好人隔离开来,恐怕不行吧。漫长的时间和工作会前所未有的滋生他/她对自由的渴望,对法律的恐惧。余下的,还有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些人成了惯犯。这之间缺失了什么?死刑的存在如果仅仅是以剥夺生命的代价为震慑的话,固然它的存在十分必要。那么,它存在的理由是不是值得思考呢?
写了篇《邪恶的魔鬼》的读后感,全文如下:
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小故事,我在读到它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我之前在学校散步时提到的那个“外星人问题”,我们已经在自然发生地提到这个问题了,想到类似的情况了。也同时想起来庄振华老师的那篇《可能世界臆说》。
请想一下:我们依靠普遍性的经验,规则和真理,自然而然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在地球上这么久。是否想过这些经验,规则,真理有没有不可靠的情况呢?是否想过这里面许多只是我们的错觉呢?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人首先要吃饱饭,吃饱了肚子总是要想问题。那么你如果脑洞大一点,可能会突然想到我们会不会一直生活在“上帝”制造的“梦”里呢?更大胆一点,你会不会想到有更高文明的生物,它们躲在更高纬度的空间里看我们可怜众生的“笑话”呢?如果它们事实上果真生活在更高纬度的空间里,为什么没有一时兴起灭掉我们呢?那巨大的复活节石像是不是他们的“照片”呢?于是你会有疑惑,陷的更深,你甚至会“杞人忧天”,坐立不安。因为这种没法证明的不可靠的感觉深深地植入了你心里,更要命的是你就生活在由普遍性经验,规则,真理所构筑的世界里。
作者给出的看法是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的理性思考能力是我们进行严肃思考的基础。
为什么我们越思考这个问题越害怕。我试图给出我的看法。我们所取得的普遍性的经验,规则,真理,不是天赋于人,而是自我创造,并且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检验,许多至今为止仍然受用。这些历史积淀,本身就是我们理性思考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是我们的支撑,也具化而成许多的具体的条条框框。
思考这类问题的同时,本身就毁掉了一些原本可靠的支撑。当这些支撑毁掉的时候,那种持续的历史积淀起来的人类安全感就没有了。
那么,你或许还会害怕!外星人存在不存在?为啥没不爽了把我们灭掉。
其实还是想到了这个解释,相对更高纬度的它们,我们就是一张白纸里的一个点。他们可以毁灭我们,那就得先毁掉这个二维平面,平面毁掉了,我们就完蛋了。如果不能,拜拜,您进不来俺家,咱们还是各走各路。
为什么我们要探索外星人,很简单,探索精神是人类存在延续的重要保证。与其安于现状,不如主动探寻。这过程中会发展许多科学技术,帮助我们,造福社会。探索,利大于弊。不探索,什么都没有。
我们能思考到这个地步,开始怀疑存在的时候,怀疑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固定阅读计划还在继续执行: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之《三国志》算是读完了,已经进入《隋唐定局》了,同时配合《中国大历史》推进中。
②自传独白类也在推进
《白说》和《看见》过几天会结束
③思维训练: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每天一篇
跟小公主说不要百度,她大概会心里不舒服。这算是我的习惯吧!因为我看到许多人把百度的文章和自己的文字结合起来写的很不错,是很高明,但搞不好,容易毁掉自己。
看到点《黄河鬼棺》,只是看了几章,已经发现十分明显的套路了。当某一个题材的流行小说形成套路的时候,这个题材可能就宣告终结了。于是是突破只能从风格和反套路等方面下手。也在思考外国人为什么对中国的流行的“三流小说”这么感兴趣?我们有神仙妖魔鬼怪,他们的符号只有上帝和吸血鬼。这里面的奥妙啊,还是值得好好想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