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读书想法

《理性乐观派》:我们的乐观有底气

2019-01-14  本文已影响38人  谦钟素

跟朋友聊天时,朋友跟我详细分享了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说我们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中美贸易战看似偃旗息鼓,其实暗潮涌动,一旦继续开展,会导致很多沿海轻工业出口的小公司进入绝境。所以,这以后是怎么样,谁都不知道,趁现在还有工作,就好好干吧,指不定下一步会怎么样。

还有看看现在的雾霾,有多严重,有很多大城市的幼儿园、小学因为雾霾多次紧急停课,这些空气危机严重危害着祖国花朵的健康,以后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身娇体弱,更别提那些毒奶粉、地沟油,活着真的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

听完这些,心情也是充满了雾霾,变得灰蒙蒙、阴沉沉,于是不禁回忆过去,在五十年前,天是莹莹的蓝,水是清清的绿,不用担心什么污染,不用担心吃到转基因食品,邻里之间也都和睦。

可事实上真的如此这般的岁月静好吗?咱们不妨回想下,在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还没有彻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每天孩子勒紧裤带过日子,有些家庭甚至才有一条新裤子可以出门穿。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水里的小鱼,地里的野菜都被人们当做食物了,一家人总是愁眉苦脸找吃的,甚至因为一个红薯打死人的情况也有。

所以,当我们处于新时代,对于过去的怀念还是需要正确看待的。再说起来,雾霾,估计伦敦的雾都也是世界闻名了,可是近年来伦敦大力发展绿化事业,让整个城市变的干净起来,这不得不说也是时代在进步的表现。

所以说时代进步带给我们的还是利大于弊,或者说我们应该不需要悲观,只要乐观的接受一些现象,如果觉得不够好,我们可以试着去改善。这也就是《理性乐观派》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内涵。

《理性乐观派》马特·里德利是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著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目前居住在英国。

在这本书中,马特里德利以人类经济发展为主线,讲解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一直有各种悲观的言论,可是在人类的不断努力下,社会飞速进步,曾经担心的那些并未成为现实。通过对人类克服难关的讲解,作者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告诉我们,对于面临的各种难事,我们并不需要过度悲观,而是理性的去看待,去解决,也许会发现转机。

在《理性乐观派》中,马特里德利解释了一个一直被人们视为最大威胁之一的观念,人口大爆炸。

在很多著名的书籍都预测过,人口数量在飞速增长,而这个增长会带来很多危机,譬如说因为人口过多导致粮食不够吃,因为人口过多犯罪率升高等等。似乎人口大爆炸会影响我们的整个生活。而马特里德利用一系列数据给我们分析了这一现象。

当人们还在担心人口猛增时,人类生育力却大幅下降了,虽然宣传计划生育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马特里德利却讲出这个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婴儿死亡的概率越大,家长生育的子女就越多。当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能顺利活下来,就会自觉地控制家庭规模。

这个现象经常被人们忽视,在很多人眼中,当贫穷国家的孩子活下来越多,只会恶化人口问题,却不曾想,正式孩子们顺利活下来,缓解了人口的急剧增长。作者列举了具体的数据说明。在尼日尔活阿富汗,1岁儿童死亡率在15%以上,妇女一辈子平均要生育7个孩子,而在尼泊尔和纳米比亚,儿童死亡率不到5%,妇女平均只生育3个孩子。当然也有例外,缅甸婴儿死亡率是危地马拉的两倍,生育率却只有后者的一般。

生育力下降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财富。当收入多时,我们可以养育更多的孩子,当然同样也可能会因为购买奢侈品,而远离不断生育。有个段子说,如今最大的炫富就是“我有2个娃”。而正是由于这种炫富,也让80、90后们,对于二胎望而却步。虽然开放了二胎政策,出生率却并没有预期的高。

人口下降还是有很多因素的,譬如说妇女的解放。在过去,妇女在家庭地位不高,被当做生孩子的机器,如今很多妇女受了高等教育,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会间接的减少生育数量。

此外,城市化也间接促使生育率下降。在农村,孩子多能帮忙下田干活,而人们离开农村进了城,生活成本高了,大家庭束手束脚,于是生育力也就下降了。

由此可见,人口过剩问题,并不是像我们想象那样带来了灾难,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程度的提升,城市化更高,出生率下降了。

所以,对于一些观念我们并不需要悲观,我们理性的乐观生活下去,才是王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