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也罢”是一种理性的断舍离
周末在家清理衣橱,发现角落里堆着一件羊毛外套。这件外套没有变形起球,款式也没有过时,但就是不喜欢了,已有两年没有穿它。记得去年清理时觉得它占地方,准备扔掉,又想着说不定用得着,纠结犹豫间就将它暂时放在角落里,没想到一放又是一年。这一年里,没有穿它,并没有觉得缺少点什么。既然如此,不要也罢,果断地扔进了垃圾袋,顺便将其他超过一年没有穿的衣服也一起不要了,瞬间觉得衣橱里整洁了许多。
身边的朋友经常聊抖音,由于插不上话,也由于好奇,我也试着下载抖音。哪知它竟有一种魔力,很容易上瘾。打开后,五花八门的信息目不暇接。信息自然是精彩的,你什么也不需要想,只需坐着,盯着,接受信息的投喂,然后感叹、惊奇,或者傻笑。很好混啊,不知不觉中,一上午一下午就这样过去了,最后还得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关闭。沉迷一阵子后,我猛然警觉,这种状态不能久留,时间不能这样白白浪费掉,就狠狠心卸载了。抖音不要也罢,生活中没有抖音照常积极热烈。
仔细想想,生活中“不要也罢”的东西还有很多。几十年下来,那些一路跟随着我们的物品,那些我们每天需要做的事,每天需要说的话,我们的各种欲望追求,各种莫名的情绪,都像滚雪球一样,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之重。可为了载负这些重量,又需要消耗我们多少能量。但是,它们真的很重要吗?对于维持我们的正常生活,它们真的是缺一不可吗?我看未必。
恕我心眼拙,手脚笨,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无法做到神思敏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唯有选择和取舍,才不至于慌张。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松绑,在密集的生活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性情的路来。但凡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就不要了,可说可不说的话就不说了,可参加可不参加的活动就不参加了,与自己无关的问题就不费脑了,无厘头的情绪就不沉湎了。
“不要也罢”是一种理性地断舍离,是一种极简的生活方式。“不要也罢”不是对生活的怠慢或妥协,而是把有限的时间最有价值的利用,是聚焦我们的能量去真诚的对待身边重要的人,专注的做手头重要的事,还有,留给最重要的自己。
我们循环往复的一年又一年,说到底就是各种关系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名利的关系,与时间的关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关系越复杂,越混沌,就越失去自我;关系越简单、越直接,越能活出生命的质地。拖地时,就是我和地上的灰尘的关系,发现哪个角落里的灰尘拖不出来,就拿湿抹布去抹掉它。给花草拍照时,就是我和花草的关系,探寻哪个角度最能拍出花草的美,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我都乐意。看书时,就是我和一本书的关系,一切烦恼的事、喜悦的事统统抛之脑后,空着一颗清净的心去理解书中的故事。我喜欢这种简简单单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把每一件事处理得清清爽爽,把每一段时间利用的明明白白。我享受这种与眼前的事情劈面相逢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对“不要也罢”而空出的更好的填补。
生活总是在不断地修订我们曾经描画的期待和幻想,但抽丝剥茧,把浮夸的泡沫荡去之后,人生的图景如“海上生明月”般在心底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