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故宫的国宝都是他捐的!这位富可敌国的官二代,国人不该忘记他!
他出身名门,
曾是“民国四公子”之一,
他家财万贯,
所居宅邸堪称京城一绝。
他一生散尽家财,
只为留住国宝,
他一个人的捐赠,
就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人说:
他的名字,
要么不知道,
知道了,
就再也不会忘记。
他,就是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之侄,
张伯驹。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
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
7岁那年,
他被其生父张锦芳,
过继给做总督的伯父张镇芳,
从此,张伯驹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镇芳是光绪年间的进士,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之内弟,
历任直隶总督、河南都督等职,
位高权重,家财万贯。
而作为张镇芳之子的的张伯驹,
自然是锦衣玉食,
吃穿用度,一应俱全。
他聪颖好学,
7岁入私塾,
9岁能写诗,
从小便有着“神童”的美誉,
深受张镇芳的喜爱。
身处官宦之家,
又生逢乱世,
家里人自然想让张伯驹做军官。
民国元年,
随父亲赴任河南都督的张伯驹,
被送入了河南陆军小学读书,
此后便开始了军伍生涯。
然而,生性淡泊的张伯驹,
看不惯官场之中的腐败风气,
自感做军人简直是一种“耻辱”,
于是,他毅然脱下军装,
赋闲在家,
每日只写诗作画,看戏唱曲,
过得好不自在。
不同于其他的富家子弟,
张伯驹虽家境殷实,
常与阔公子为友,
却丝毫未沾纨绔之气。
他生活素淡,
也不故作清高刻薄,
喜同名士交涉,
正因如此,
他对书画名品也有一定见识,
经常会为收藏名品一掷千金。
父亲让他打理银行事务,
他却只一门心思读书听曲儿,
闲时便背着手去书画行里闲逛,
只要看中,
再贵也一定要买下来。
为此,母亲整日在家哀叹:
“让你做官不去,
让你开银行不好好开,
就知道花钱买字画!”
每年,
张伯驹都会被父亲派去上海查账,
而闲散之际,
他就经常会去一些风月场所走动,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
张伯驹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奇女子
--潘素。
潘素生于姑苏,
祖上曾经做过宰相,
可无奈到她父亲这一辈时,
祖产已被挥霍一空。
幼年时,其母遍请各地名师,
教潘素研习音律、书画。
13岁时,母亲病逝,
继母便将她送去了青楼。
因琴棋书画无一不通,
潘素很快就红透整个上海滩,
还获得了“潘妃”的美誉。
有一天,张伯驹查完账目,
就约着一众公子朋友去喝花酒,
正逢着名角潘素登台弹曲,
曲声和缓,余音绕梁。
张伯驹看她出落秀气,
颦蹙之间更显不凡,
断定此女子不俗,
就连忙问同行人:
“台上这人是谁?”。
当得知台上的,
就是有“潘妃”之称的潘素之后,
张伯驹便暗下决心,
发誓要娶潘素。
而风流倜傥的张伯驹,
也很快就获得了潘素的芳心。
但当时的潘素,
已经被一名很有权势的国民党中将看中,
得知张伯驹有意潘素之后,
连命人将潘素软禁了起来。
强龙难压地头蛇,
迫于无奈,
张伯驹强抢不能,
只得买通看守的兵卫,
连夜将潘素带回北京
迅速成婚。
成婚之后,
张伯驹深感潘素聪慧非常,
又请人教给潘素画山水画,
晨钟暮鼓,琴瑟和鸣,
此后的几十年间,
潘素从未离开过张伯驹的身边。
潘素知书达理,
再兼二人兴致相投,
对于张伯驹收藏字画的爱好,
她一贯选择支持。
正因如此,
张伯驹更加醉心于名品字画,
整日里四处寻访名家,
收集奇珍异宝。
有一年,
与张大千有着“南张北溥”之称的溥儒,
想要把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转卖给洋人。
《平复帖》是陆机真迹,
乃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手迹,
上面盖满了各朝各代名士的印章,
素有“中华第一帖”的美誉。
而溥儒曾将国宝级画作,
唐代著名画马高手韩干的代表作
《照夜白图》,
卖给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