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优秀的力量
闲来无事,在想,人从小到大的每一岁总有一些努力所获的成果,可以送给往后余生的自己。
比如,三岁前每个宝宝都那么厉害,学会了说话走路,见识了崭新世界的那么多奇妙。
例数自己,觉得自己活得还是比较积极的。
小学时候的自己,认认真真完成老师和爸妈安排的每项任务,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赢回一张张小奖状,总会感到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也因为认真,送给自己一手还不错的字。
成年后的自己,一直挺努力的:
十九岁进入了理想的学校,之后四年埋头苦读,虽然用力有些笨拙,仍然拓展了知识结构,打下了专业基础;
二十二岁的自己,又穷又忙,码字不停,用三年写了100篇剧评,有了对专业十数万字的思考和积累。
二十三岁的自己把厨房搞得乱七八糟,学会了做饭;
二十四五岁的自己,花光了所有的钱第一次送自己接触了表演,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住最破的房间吃最便宜的饭,下班用大部分收入每天乐乐呵呵地学着戏剧课。
二十七八岁的自己,起早贪黑地工作承担过一份比较重要的工作。
三十岁的自己用三年时间送给自己一口整齐的牙齿,基本流畅的英语和一百多本读物的智慧。
成长的脚步难以一一列举,即使是最平淡无奇的我,也有那么多的第一次,那么多的坚持,那么多多尝试,那么多努力,那么多积累,那么多失败后又站起来,这些过往的经历,好的或不好的,记得或忘却的都加起来,形成了今天的自己。
心里有幅画面,每一岁的自己都捧着一些用心准备的礼物送给往后的自己,今天我生活在许许多多曾经自己的礼物之中,同时也在用心为以后的自己准备礼物。
我默默地略过了中学时期,在我记忆里那是一段昏暗的时光,那个幽怨茫然的黑胖少女,封闭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掉到垫底,生活没有乐趣,未来没有打算,连颜值都丢掉了。是不是生命中一片遗憾的阴影呢?比起很多顺顺利利步步为营的同龄人,那些年所遗失的是不是一块补不上的缺口呢?
Teenage时期黑胖的自己咧嘴一笑,露出一对高低不齐的板儿牙:
“我送给你的礼物是不优秀的力量呀!”
记得中学时候,有位体育老师上课时候说,等你们长大了会发现,如果一段时期你优秀、过得充实,回忆里太阳都是亮的;反之天色都会灰暗。当时我抬眼看了看天上的太阳,希望记住它客观的样子,是个普通的晴天,但进入回忆里,它还真的有点灰蒙蒙的。(那不是个文艺的体育老师,怎么突然说出了这样一句体会?也因为这句话,他和那天的太阳一起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仔细想想,再乏味的生活也不至于毫无乐趣,尤其是初中,学习反正也跟不上了,高考的压力还远,又不能名正言顺地玩儿,一天天的总会做点什么吧。比如从租书店里一天一毛钱租来的武侠世界和各种闲书(包括一本大长今封面,写着写着把大长今写成阴阳人的黄色小说,世纪初的同人文吧);比如烟雾缭绕的网吧里一块二一小时的电影;比如为了保密厚厚的笔记本里写下过自己都看不懂的日记;陪损友消磨的无意义的时光;神游时略过的无数白日梦和小哲思;情窦初开翻着的明星照片和想起来会脸红,见到就会躲开的小男生……
优秀的人难免要活在期待里,虽然活在自己的期待里是幸福的,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则更痛苦些,但总归是忙碌在期待里的,这种生活好像属于太阳神阿波罗,理智而清晰;已然不优秀,追不上也也不想再追了,仿佛脱离轨道,生活没有方向,却更接近酒神狄俄尼索斯,混混沌沌却只属于自己。
不管为了别人的期待还是自己的期待,多数时候我还是活得挺努力的。三十多岁,回过头想想,人生所获也不一定都是努力而来,比如心智的成长。
混混沌沌的中学,某次在杂志上翻到的一篇小品文在我心里带来过一束光:
一个青年向先知抱怨,说黑夜太长不能赶路,先知说:
“在白天你能看到的只有太阳,而黑夜里看见的却是整个星空。”
自立成人以后,我周围很多优秀的人追赶着每时每刻,我觉得他们很厉害,但不嫉妒也不焦灼。感谢二十三岁的自己学会了做饭,让我总能吃饱了不饿,自己好像天然的也没什么成功焦虑。经常也很努力,那种努力好像也没在什么期待之中,更多是求索。
谢谢十几岁不优秀的自己,让我不在期待中仍有自己的世界。
反之,如果“期待”病了,能不在期待中也挺好。
我不优秀,优秀的中青年不像我这般闲散。
其实能够步步为赢的人毕竟是少数,或者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焦灼的假想里吧。真正的人生就是昼夜节律般交替进行的。
如果长夜可以有温暖灯光和淡淡书香相伴,那就更长点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