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固若金汤的中条山防线,为何轻易被日军攻破,成为国军最大的耻辱

2024-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史迷途

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一、生死危局

1937年9月,日军进攻山西,由于国民党军实施正面阻击,分路防守的被动防御的战略,与优势装备和火力的日军以硬碰硬,伤亡惨重。日军迂回侧后,攻破娘子关,中国守军防线全面崩溃。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国民党军在山西的防御大势已去,日军趁势疯狂向晋西南方向推进,意图越过黄河,攻占西北门户潼关,进逼西安,吞并整个大西北。

而且更危险的是,如果日军渡黄河、破潼关,进入关中,就能翻越秦岭进入四川,威胁国民党陪都重庆。这就是当年元太祖忽必烈灭南宋的前车之鉴。

1938年3月,同蒲铁路全线沦陷后,日军的一支先头部队攻占黄河边的重镇永济,并迅速占领由晋入陕的黄河要津风陵渡,随时准备渡河西侵。

日军的快速进击让国民政府始料未及,中国的抗战瞬间面临着危急的形势。

但所幸的是,日军暂时不敢西渡黄河。因为在风陵渡至永济黄河一线侧后,横亘着一条巨大的山脉——中条山。第2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已把太原会战溃散的军队撤至晋南的太行山、中条山一带,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队伍也在此活动。山河险固、重兵据守,屹立在黄河东岸的中条山就像一把锋利的长刀,悬立在日军侧后。

如果日军渡河,中条山的中国军队可以随时从背后发起攻击,让日军背水而战。也可以封锁渡口,让日军有去无回。所以,中条山就是日军背后巨大的芒刺,尖锐锋利,让日军望而生畏。中条山一日不失,日军就一日不敢渡河西进。

中条山,成了中华民族危急关头的一堵天然长城。

二、天然长城

中条山东临太行,西连华山,因山势狭长而得名。它横亘黄河岸、地跨晋豫陕,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它像一条自东向西的巨龙,长身巨爪,屏蔽洛阳潼关、拱卫西安秦陇、雄视晋南豫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它成了抵抗外辱、捍卫中华的最好屏障。

死守中条山。将是保住大西北、防止日军由陕入川迂回南下的关键,中条山的安危,此时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所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给黄河以北军队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中条山,不准退过黄河!

保卫中条山,依托险地拖住日军,保证西南西北的安危,谁能担此重任?

卫立煌临危受命,成为这个力挽狂澜的人!他在华北与日军鏖战已久、对日军了如指掌。

卫立煌此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他一直在华北力抗强敌,从河北打到山西,先后组织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战役。他率部与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紧密配合,给日军以巨大的杀伤。

太原失守后,他认为应该用游击战代替正规战、利用持久战应对日军的速决战,华北军队应全力阻击日军由北向南的攻击,为后方的转移防御争取时间,逐步消耗敌人,将日军拖入持久战的泥沼。

为此,他与八路军密切配合,在韩信岭阻击日军,激战数天,保证其他部队进入太行、吕梁和中条山脉。准备依托山河之险,在敌后与敌周旋,拖住敌军,等待相持局面的到来。

正是卫立煌的远见卓识,让中国军队占据险地、雄据敌后,十万之众的国民党部队散落于晋西南的险山峻峰间,就像一把插入敌后的尖刀,威胁着日军的南下与西进。

他率部退入中条山区后,立即就地准备建立中条山防线。

对于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屡屡失败,他认识到,对付武器装备远远占优的日军不能硬碰硬。他非常欣赏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在此敌后斗争的艰难形势下,在地形复杂的中条山区,游击战是最佳的选择。

他为此于1938年4月率战区高级指挥员20多人去往延安求典取经。在与中共领导毛泽东等人的交谈中,他不但深刻领悟了游击战的精髓,而且知道国共合作、全民抗战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坦诚地赞赏说:“卫将军是第一位来到延安的战区司令长官,这种友好合作关系一定要持续下去”。在交谈中,毛泽东论持久战的高瞻远瞩与卫立煌不谋而合,使他更加坚定地相信,团结一致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回到晋南后,卫立煌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商议如何共同构筑中条山防线。商定国民党军担负中条山正面防御任务,依托山势,构筑阵地。八路军发挥游击战优势,深入敌后,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行动。

国共双方真诚合作,准备打造中条山防御的钢铁长城。

三、东线鏖战

但此时。中条山西部的重镇永济还在日军手里。黄河要津风陵渡,也在日军的掌控之中。要完善中条山的防御任务,他需要兵力,也需要时间。

但日军显然不打算给他这个时间了。

1938年5月,华中重镇徐州失陷,日军加快了侵略步伐,以主力沿长江进逼武汉,另遣一路西进,以图控制陇海线,与西线日军会合,攻取西北,迂回四川。

6月初,日军纠集2万余人,同时配备大量装装甲车,在飞机的掩护下,从河南新乡的垣曲大道向中条山东南重镇垣曲进犯,意图由东向西横扫中条山。

卫立煌已深得八路军游击战精髓,他准备利用中条山复杂的地形诱敌深入,将日军聚歼在垣曲的西阳河谷。为争取设伏时间,卫立煌命令17师和81师在王屋山进行阻击,迟滞日军行动。

6月8日,17师和81师在封门口、西耀门、邵园等阵地上和日军交火。日军在飞机和重炮的掩护下,以装甲车开道,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冲来。17师和81师顶着猛烈的炮火,在一片焦土上顽强的阻击着敌人,伤亡很大。

到6月10日。中国军队已击退日军10余次猛攻。终于,李默庵十四军三个师已完全进入伏击阵地。17师和81师开始且战且退,将日军诱进西阳河谷的伏击圈,狂妄嚣张的日军一步步自投罗网。

日军进入包围圈后,向两侧转移的17师和81师又火速占领邵原镇,截住了敌人的退路,封死了口袋。

于是,日军被包围在南北长20里,东西仅宽8里的西阳河的狭小口袋中。

被围困的日军迅速组织了几次突击,但一次次在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下无功而返。日军濒临弹尽粮绝,只能靠飞机空投给养与弹药,固守待援。

6月17日,中国军队已攻克日军盘踞的东坡、李家园、南阳圈、茶坊等据点。日军龟缩在一个小包围圈中,负隅顽抗。

为拔掉这颗钉子,卫立煌下令所属部队分5路同时向日军发起攻击。但日军的装备和火力的优势依然强大,支援的飞机也越来越多,在包围圈周围疯狂轰炸,中国军队在飞机和重炮的攻击下伤亡惨重。敌人虽然近在咫尺,却难以攻克。有几次,中国军队趁夜突入日军阵地,双方展开肉搏,阵地数易其手,但天亮时,日军飞机又开始出动,对中国军队进行精准轰炸扫射,阵地再度丢失,功亏一篑。

6月26日夜,伤兵满营的17师残部组织起最后一支200多人的突击部队。在突击队长呼品一的带领下,以无所畏惧、慷慨赴死的勇气,最后一次冲向日军阵地。双方用大刀、刺刀一夜搏杀,日军濒临绝望。但天亮后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发起反击,呼品一的突击队全部壮烈牺牲。

至6月28日,赶来救援的日军1万余人,沿同蒲路南下,突破岭关。而在庆阳方向,也有一支日军疾驰而来,中国军队即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卫立煌不得不下令解除包围,将部队撤到垣曲西南一带山区展开防御。

日军侥幸逃脱,心有余悸,不敢再贸然进攻垣曲,匆匆撤退。

日军第一次对中条山东线的大举进攻以失败告终,垣曲,仍然在中国军队手中。

东线虽然暂时安全,但西边的要塞永济依然在日军手中,中条山整体防御依然无法构筑,形势依然严峻。

四、河西奇兵

永济紧邻黄河,扼由北向南黄河的咽喉,离联通晋陕的门户风陵渡不足40公里。攻下永济才能控制风陵渡,守住黄河要塞,消除隐患。

于是,永济成为中条山西线中日争夺的焦点。可是此时卫立煌尚没有足够的兵力夺取永济、巩固西线,他不能顾此失彼。

就在卫立煌一筹莫展之际,一支如雪中送炭的奇兵将从天而降、横空出世。他们来自黄河对岸的陕西。

原来,时任陕西省主席的孙蔚如目睹中条山西线的严峻形势,大为着急。他知道永济一日不克,风陵渡一日不收,陕西就一日不得安宁。为此,他主动向国民政府请缨,要求率部东赴中条山,御敌于潼关之外。

孙蔚如是西北军的元老,在西北军中的影响仅次于杨虎城,一呼百应。他有着民族大义,积极支持西安事变,联共抗日,在西安事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请求很快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于是他辞去了陕西省政府主席的职务。成为第31军团军团长。31军团下辖两个军,赵寿之的38军,李兴中的96军,共计3万余人。

1938年7月,孙蔚如正式率三万陕西“冷娃”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他们不会想到,数万关中子弟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孙蔚如率部渡过黄河,立即向永济和风陵渡的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这支风驰电掣出现在黄河东岸的奇兵,令日军猝不及防,只能仓促应战。31军团经过十余天浴血奋战,一举收复永济,夺回了风陵渡。中条山西翼的山河险地又掌握在中国军队手中,日军西渡的危机暂时解除。

但日军失此重地,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很快,日军派遣了一个3000人的旅团向永济疯狂反扑,妄图趁31军团立足未稳,将他们彻底消灭或赶下黄河,孙蔚如没想到日军来的如此之快。此时,他已命李兴忠的96军进至中条山区,主力赵寿山的38军赶到永济,尚需数天的行程。此时,他的身边只有独立46旅和一个教导队,形势万分危急。

五、血染永济

虽然兵力不足,独守孤城,孙蔚如还是毅然决定死守战略要地永济,背水一战。

他迅速在永济关东至中条山西麓的尧王台布置了约10公里的防线,针对东北方无险可守的开阔地形,他率部在普救寺和尧王台之间的正面挖了一条深约1尺、长达3公里的反坦克壕,以阻击日军的装甲部队。

此次日军为攻下战略要地永济,配备了强大的火力,其中有4个炮兵中队、3个坦克中队,还有航空兵的十余架飞机支援,分三路进攻永济。

8月8日天刚亮,日军所有的火炮开始向中国军队的城外阵地猛烈轰击,飞机也飞临阵地上空,开始投弹扫射,中国军队驻守的东原瞬间成为一片火海。

日军一面填埋反坦克壕,一面组织部队开始冲击。中国军队冒着铺天盖地的炮火,顽强的阻击着敌人,将日军大量杀伤,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至15日,日军组织十余次强攻均被打退,其中四辆坦克被摧毁。步兵伤亡惨重。独立46旅和教导团也已伤亡大半,阵地已岌岌可危。

日军强攻数次未果后,便改变策略,以一部迂回至西面,集中火力猛攻中国军队上下高市村的防线。在飞机、重炮和坦克的密集火力下,中国军队伤亡殆尽,防线被突破,日军直奔永济右翼的尧王台。尧王台是中条山北麓的制高点,可俯视永济全城。如被日军占领,日军居高临下,发挥火力优势,永济将命悬一线。

防守尧王台的独立46旅一部兵力本就不足,且连日血战,已伤亡过半。日军集中力量的快速突破,让孙蔚如始料不及,其他部队来不及救援。但英勇的陕西冷娃,面对强大的火力和数倍于己的敌人,丝毫没有退却,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但因寡不敌众,尧王台失陷,日军顺势占领了西姚温、谢家坟、万固寺,完全突破了永济外围的东源防线。

1938年8月17日傍晚,日军在尧王台高地上架起大炮,向永济城猛烈轰击。日军坦克也越过填平的坦克壕向城墙冲击,永济有数几处城墙被轰塌,日军冲进了城内,城内防守的600名官兵奋起反抗,与日军战斗的最后一刻,全部壮烈牺牲。

永济虽然失陷,但孙蔚如率军数天的顽强阻击,却在战略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时日军进犯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占领永济、芮城、平陆的黄河一线,隔绝中条山,伺机向西进犯。而孙蔚如的3万陕西尖兵突然东渡,横空出世,如插入日军心脏的一把尖刀,完全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在永济一带的鏖战拉锯,孙蔚如的独立46旅和教导队伤亡殆尽,也给予日军巨大的杀伤。但更重要的是把日军拖陷于运城一带,遏制了日军东进势头,为卫立煌组织军队在中条山完成部署争取了时间。

1938年8月底,国民政府将孙蔚如的31军团扩编为第4集团军,调拨原川军47军归其建制,驻守夏县以南地区;赵寿山的38军驻守平陆;李兴中的96军驻守芮城以东地区。

至此,中条山西部部署有孙蔚如的第4集团军;东部部署有李默庵的14集团军;八路军在敌后游击密切配合,中条山稳固的防御体系已经形成。

在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下,在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努力下,中条山防线日益牢固、坚不可摧。使日军攻取西北,迂回四川的计划彻底破碎。

武汉会战即将结束,抗日战场的相持局面即将到来。但越来越有利的形势让一些人迫不及待要祸起萧墙,自毁长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