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个人随笔2

2021-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蔡沐蓉
摘录《一年通往作家路》

个人随笔

个人随笔具有短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

“随笔自成一格,是一种最接近真实的利器。”菲利普·洛佩特将随笔中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描述为“一个人说给另一个想听的人”。

个人随笔的四个要素:

笔调,形式,戏剧性和真实。

1.笔调:随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以第一人称写作。它不足以完全呈现出经历的全貌;作家必须设定他或她自己的视角。作为作家,你没必要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点上,你可以向多丽丝·莱辛[1]学习,她在《金色笔记》中写道,处理主观性问题的方法是将每个个体都视为一个微观世界,同时把个体经验升华,使人物具有普遍性。当你诚实地分享某种你的深层体验时,它就会触动读者,这样就可以使个人经验具有普世性。

2.形式:随笔处于小说和诗歌的交界地带。回忆录也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讨论这个问题)。

作家会将他的个人体验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用诗歌的技巧对其加以润饰。

将故事娓娓道来会使得陈述听上去不那么唐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则扩展了其中的深意。

正是对故事和诗歌的平衡才使得随笔如此富有魅力——既灵活,能够适应任何多变的形式;又不失深刻,能够展现精彩的个人经历。

3.戏剧性:正如狄勒德曾经写道的,没有什么主题是不可涉及的。整个世界都可以作为呈现的主题——只要这个主题足够有戏剧性。

随笔可不是板起面孔的以前学校里教的那种八股文。阿特万回忆说,当他有一次向学生们朗读狄勒德的一篇随笔时,学生们认为那简直不叫随笔,因为它对于随笔而言实在太富于戏剧性了。

但是,个人随笔就是这样一种对于真实生活的讲述,只能说真实生活本身就充满戏剧性,而作家只是经历其中。

4.真实:随笔将真实同时留给了作者和读者。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言,“随笔自成一格。”

故事没必要为读者留下一个真相,但是随笔却不同。这就是短篇小说和随笔之间最大的差别。

随笔通常基于某件真实发生的事情,作者对此会有充满深意的内在解读,但并不会说透,读者必须自己去辨别。

正如罗伯特·安特万在《重拾随笔》这篇文章中所说的,“随笔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翻飞的思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