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让我谈谈“故乡”和“流动”
朋友说她下一期的公号主题是“故乡“和”流动“,想找些不同背景的人聊聊他们的流动经历,你可以作为我的被访者吗?我说可以,但恐怕没时间见面聊,只能书面回答下她的问题。针对三个问题简单回答如下:
问题1: 可以跟我们分享过去您印象最深的一次流动经历吗?
答:印象最深的流动经历是08年上大学,从一个湖南偏远的小村来到大武汉。至于后来从武汉到广州,从广州到深圳,不过是逐渐接近一线城市,是量变,冲击和转变并不如来到武汉读大学那样大,那是一次质变,在此之前所到过的最远地方也不过是地级市。是父亲送我上的大学,行至武昌火车站时是半夜3点,一下车就有出租车司机来招呼我们坐车,对这种情形一方面非常警惕一方面也有些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还是我父亲讲的价,最后花了三十元打车到了武汉大学,打表真实价格应该是15元左右。来到武汉大学,报道、找宿舍、办银行卡、吃饭。。。绕了几圈感觉还是找不到路,也不认识人,父亲和我一起办好这一切下午便走了,我送他到车站,一路哭了回来,回到宿舍还是哭,和高中同学发短信,面对陌生的校园和城市,全然沉浸在悲伤里,忘了自己报志愿时一心想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到陌生的环境去的那股劲。接下来的四年,对城市生活变得熟悉,观念的改变,意识的苏醒,接受人与事的多样和复杂,爱情的萌芽,都是在这座城市完成的。 感谢这次流动,这次流动算是一次打破吧,时常也为没能早些打破而觉遗憾,这样的话19岁时面对出租车司机就不会那么忐忑,大学的时光里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感受刺激和新鲜而能够尽快专注起来,就不用时刻怀着一种观察、追赶别人的心情而不敢果断做自己。因此告诉家里的亲戚一定要让孩子上大学,因为从小生活在闭塞的乡村,相比于打工,上大学是一种没有生存压力的打破,给了观察世界、塑造自己、体验情感留足了时间,不必急于妥协和摆脱什么,也因此知道这世上有更好的存在,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去接近甚至拥有,也许起点低过程曲折,但有这样的信念是最重要的。
问题2: 为何来到目前的城市,你与它关系如何?
答:目前在深圳,大学毕业后我在广州念研究生,男朋友在深圳读研,当时意识里觉得深圳比广州更大、机会更多,所以就相约一起找深圳的工作。我还是很喜欢深圳的,这座城市办事效率高,工作机会多,有很多务实的年轻人,如果会利用这座城市的资源又肯自己努力的话会活的不错。但跟这个城市有多深的感情也谈不上,可能是我自己不太会交际,除了在这里有一份工作和家庭,其他时候感觉和这个城市还是有种疏离感。我渴望和它更亲近些,和这个城市里的人有更深的接触,同时又觉得交际成本高,时间不够,很难为一件事或人投入。
问题3: 当前您如何看待你生长的故乡?如何和它保持联系?
答:我一直都还是会经常想念故乡,怀孕的那年的国庆节还回家采蘑菇和抓鱼了。怎么说呢!就像第一个问题中谈到19岁才到大城市,之前的日子大多数都是在故乡度过的,更切确得地说是和故乡的山山水水度过的,虽然物质贫乏,但记忆中的日子却是自在的,那种自在就是每时每刻都在当下的感觉。在同龄的小孩子中,我大概是和故乡的山水接触得最亲密的,曾经的我能准确得定位山上哪几个位置长着什么果树,可以抄哪些小道去那里,那些地方最容易生蘑菇,哪几块石头下最容易藏鱼,这差不多就是童年的大部分时光,真正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有时候不开心就到山上坐一坐,开心也是因为又收获了几条鱼多少果子,到了夏天整天都泡在水里,父母很少管我,只在饭点叫吃饭,他们看我回家吃饭就放心了,不知道我白天已经去深山里溜一圈回来了。我觉得故乡的山水草木是我曾经最好的朋友,我非常爱他们,也期待每一次重逢。 故乡的房子、人,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多变化,各种返乡文章里也都有描述,我对人随事迁这种现象是看得比较淡的,就像我们上一辈也会老说我们不如他们,但实际上每一代人都每一代人的特点,每一个人也都会在既定的环境中寻求有利生存的方式,不一定改变就意味着“礼崩乐坏“。 保持联系的方式就是,和父母联系,日常和家族的人在群里聊天,发发红包,吆喝吆喝。逢年过节也会想回去看看,一家人一起的过节才是真的过节一样,不过随着自己成家,父母兄弟,村里的人看自己都有了变化,有种把我当客人的感觉。这种也正常,我小时候看别人出嫁的姑娘回来也是这种感觉。但我还是对那个地方本身有比较深的情感,想带宝宝去我小时候经常玩的地方,带他去抓鱼采蘑菇,就像带他去见我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