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阅卷随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2018年中考阅卷的一些说法,我将信将疑,今年有幸亲自参与了阅卷,便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认识。借原石榴老师的话来说,本次阅卷一方面做到人性化,一方面要坚守底线。所谓宽严有度,力求做到在理解考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本次阅卷除大作文外,其他各题不以书写为第一印象而影响分值,正确是唯一评判标准;修改时改到了其他题的区域,或是写错了区域并非打擦边球的,小组长要提交大组长,大组长再调出整份试卷,视情况给出合理的评判;不影响呈现考生思维与概括表达能力的错别字,会成为小组讨论是否得分的对象,而不会轻率给分或扣分。
但在理解考生不容易的基础上,本次阅卷又宽容得有原则底线。如一大题2小题的古诗文默写,除背诵错误、写错字不会给分外,各种书写不规范:多或少笔画,笔画不到位,结构错误,涂改、潦草或连笔实在让人看不清笔画,模棱两可的都不给分。
第10题翻译句子时关键字词如“绝”“莫”“更”“似”“者”漏译或错译的,以及译句中出现错别字、书写潦草根本认不得的均不给分。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实词要积累,文言语法要涉及。
11题两空只要是符合诗文内容的表时间的词语和动宾短语即可得分,但第一空写成夏日、冬日等不尊重文章内容或写错字的均不得分,第二空写成遇亲人、说烦恼或饮明月等不符合文章内容或表达逻辑的不会给分。
16题(2)提问题时,不注意提问对象,没有结合刘慈欣科幻作家身份,以致提问与科幻文学、作家不沾边,或所提问题毫无价值,或提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作家刘慈欣回答范围,这些情况都不给分。
17题大作文阅卷教师会认真负责地将全文看过去,再结合书写给出合理的分值。书写漂亮但内容空洞无物的不会盲目给高分,书写不好但内容不错的也不会武断地一棍子打死,内容极好但书写不美观的会与高分甚至满分无缘。所有套作会引起阅卷老师的警觉,但一般以正常文给分。大作文以26至28分居多,自始至终保持尺度不变,真正优秀的作文要敢于打满分,抄前面材料滥竽充数的给5分,抄一点编一点,且编的文字在400字以上的给15分,其余分为四类标准酌情给分。
从试卷问题看语文教学,急需提高的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要锻炼学生在题中找到出口,而非囿于平时的做题经验。
如第7题有的学生忽略了或没读懂题中第一句“怎样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因此即使注意到了写作提示①,注意到了上面三个“有人认为”,却仍然观点模糊。因为平时做此类题常有“结合材料”的要求,因此有的学生出于惯性,而不能做到随机审题,于是出现抄材料或围绕材料阐述的情况。当然不排除不会写议论文片断的,这都是造成此题均分不足7分的原因。
15题(2)明确要求“任选一个角度来写”,意味着只能从以上四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而不能出现第五个角度,更不能将四个角度糅杂在一起来写。题中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也要引起注意。
16题(1)要求“观察图一”“简要概括”“得出的结论”,有的考生观察图表不够全面,自动忽略了图表上方的文字,导致结论五花八门;有的考生只是将图表内容抄写了一遍,无概括,无结论,属于审题不清的问题。
17题看似容易,好像人人都有可写的素材,但又极容易落入俗套,容易空洞无物,容易把握不准写作的重点,正如樊杨军老师最后总结此文问题时所提到的“有你无我”。认真审题,就会发现该题应重点描写出让“我”发生改变,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关键节点。提示语部分的“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也要求我们写出具体的事件,要有对瞬间的细致描写。而“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中,“一草、一木”似乎更容易把握并描摹其情态,以及其对“我”的触动,也更容易写出“我”微妙的变化。阅卷过程中几篇写植物的高分作文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
当然有的人的成长在瞬间的顿悟,有的人的成长却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与潜移默化。因此也可将重点放在表现“你”的品质、精神的细节处,但同时要写出作为旁观者的“我”的看法变化以及体悟收获。
总之,训练并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是初三教学的当务之急,然而从初一开始就把做题考试作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我觉得又是短视的,是功利的。曾记得林语堂在一篇文章里形容考试是“煮鹤艺术”,的确,早早把孩子们拘束在试题的狭隘里,早早就让孩子们熟悉了答题的套路,也就少了许多鲜活的创造与可能,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还是应该把时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去有效地阅读,汲取阅读材料中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双重营养,帮助学生到文字中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精准地表达生活。
15题(2)是平时一直训练的题型,且去年、前年都以不同形式考过,只不过变换了阅读的材料,甚至这道题还可以一直考下去,就为了考察孩子们赏析文章的能力。但现实是此题的均分仅在7分左右,虽然平时我们也曾像归纳7题一样,告诉过孩子们此类题最好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先亮明观点或明确角度,然后运用论证方法或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最后再总结归纳。但学生在此题上仍然拿不到理想的分数,究其原因,学生只学会了答题套路,赏析文章的能力却没有提高。
因此我们不能将三年的语文学习压榨成一场场简单粗暴的考试,而应该在鼓励学生连滚带爬广泛阅读的同时,认真而系统地上好精读课,引导学生在与文字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接触中,对各种写作特色有真切的领会,从而建立起对篇章特点的自主认知以及对文字的敏感,否则学生不光在此题上表现不佳,15题(1)他们也未尝能在纵观全文的基础上,除了答出父亲对“我”的勉励,还会想到以月光为引子。因为只有用心触摸文字的孩子方能感知出月光是本文的线索,而且真正的月光就在父亲心中。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起语感的孩子,才不会因为第6题是平时复习忽略的题型而束手无策,毕竟题型千变万化,而具备阅读的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宗旨。
除了教给初三学生必要的答题技巧,帮助他们在一次次考试的磨砺中化茧成蝶外,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是应该回到真阅读,给足孩子们读的时间,同时在阅读速度上也要按《课标》提出要求,能快速把握关键信息;充分利用精读课文,带领学生在文字的研磨中形成语感;有重点有计划地利用自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整合的思想;踏踏实实进行名著阅读,精心而全面地设置读书任务,督促学生深入理解整书的思想内容,关注整书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充分利用整合提升思维品质;以写促读,用好微写作,以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将阅读中的思考与收获落实成文字,整合的同时锻炼了表达;将微写作投放于广阔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化整为零,各个突破,提升学生熟练运用五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予学生写大作文的指导,并重视习作的讲评、升格,以下水文示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利用并创造生活情境,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
总之,教学目光要长远,阅读目的要明确,写作训练要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