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项王(13)贵族精神VS游侠精神
记得吕思勉先生在评价楚汉相争这段历史的时候说过,“然则刘、项之兴亡,实社会之变迁为之矣。”这句话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了秦楚这段历史,带给我们以新的思考。
如题,在我看来,楚汉之间的争斗,其本质是两种精神间的博弈。项羽,自然代表得是“贵族精神”,首先,其有着纯正的贵族血统,虽然在幼年时楚国灭亡,不得不过着非贵族的流亡生活,但是他毕竟小时候在贵族大环境下生活过,加之他叔父的前半生是在贵族环境中成长的,项羽从小与之生活,必然是耳濡目染。
随着秦灭六国,秦始皇君临天下,对于六国贵族,他选择善待,同时始皇帝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他不容许除皇权外一些权力的膨胀,尤其是贵族,他势必要去遏制,于是这个存在了近千年的群体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分崩离析。他们有的变成平民,如熊心;有的成为游侠,如张良;像我们今天所讲的项羽项梁叔侄过得就是平民式贵族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0208/52c5e700c50ae6e6.jpg)
在“中央集权”这个大圈子下,纯贵族阶级几乎是看不到了,像项梁叔侄也是偏游侠的流亡,即使是这样,项梁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很强的号召力,经常主持一些当地的事务,而且还教项羽读书写字还有兵法,后来陈胜起义,会稽太守殷通有意响应,招来项梁商讨,项梁也有意举兵,但他还是杀了太守以防万一。种种事情都说明了项梁是个懂兵法,有能力同时又很老辣的一位人,我想项梁应该是项羽此生唯一佩服的人吧!
可以想见,项梁从小必然是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的,让他的“贵族精神”相对比较完整;其侄项羽也是深受其感染,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就注定了他不羁的一生……
历史给了他们一次机会,也给了其他贵族一次机会,借着陈胜这位“传销头子”的一把火,六国贵族准备重新回到历史舞台,因此陈胜吴广起义到后来很快变成了六国贵族的复国运动。
项梁很有能力,一把就抓住这个机会,奈何很快被“集火”,战死了,楚怀王熊心顺势夺了项羽的兵权,让亲信宋义做了上将军,带兵北上救赵,宋义权衡利弊得失,停军不前,我们可以说他是为楚国利益考虑,但在项羽看来则不然,项羽认为楚王让我们救赵,那就快救,无论项羽是出于何种目的,但是他的做法也体现了“贵族精神”中的荣誉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两点也是他与平民阶层的不同。
之后众诸侯推举项羽为盟主有一点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基于对项羽的阶级认同,首先大家都是贵族,其次才是你有这样那样的能力,后世的袁绍亦与之有几分类似。后面的分封其实是一种顺势、无奈之举,顺什么势:顺六国旧贵族的势,人家六国贵族早就复国了,你现在叫他们放下权力,解甲归田,可能吗?
项羽的分封更像诸侯“相王”,互相承认一下,众贵族成全了项羽,项羽又成全了众贵族,岂不皆大欢喜?
然而有一个人不愿意,那就是非贵族的刘邦,他这是要“叫嚣”整个贵族集团啊!看似以卵击石,实则不然:现在已不是先秦,贵族也已不复当年。秦始皇的“中央集权”严重限制了六国贵族,使这个圈子不断缩小,取而代之的是平民出身的大批“游侠”,他们所显示出来的“游侠精神”的号召力不亚于“贵族精神”,比较出名的就是季布的“一诺千金”,他们身上的“舍生取义”,“重信守诺”为世人所赞美,相较于高高在上的贵族,平民化的游侠总是容易让人接受。
刘邦则是这一时期“游侠”的代表人物,是的,他不是流氓,而是一位深有城府的“游侠”,在刘邦心中一直有一个游侠梦,其少年时代就非常崇 拜“信陵君”,只是无缘做他的门客,不过不要紧,他听说信陵君有个门客叫张耳,也爱养士,于是去做了他的门客。种种行径皆表明刘邦的本质是游侠,正是这份“游侠精神”造就了刘邦的“平民式实用主义”,也让他和项羽行为风格迥异。
项羽的“仁而爱人”,刘邦的“慢而侮人”;
入关中,项羽“直面”秦军主力,刘邦“绕道”武关;
鸿门宴上,项羽的“光明磊落”,刘邦的“谦卑低头”……
这些都可以看出代表着贵族阶层的项羽和代表平民游侠阶层的刘邦的为人处世的不同,他们无所谓优劣,各自都有优缺点,只不过在游戏的最后时刻,刘邦在陈平的辅佐下对准项羽所有弱点进行攻击,说明白点,他找的不单单是项羽的弱点,更是当时大部分贵族的通病。
“贵族精神”把家族荣誉看的很重要,习惯性重用自己宗族的人,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时代不同了,我在前面说过,秦始皇连打六拳,把六国贵族全给打趴下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民出身的游侠,刘邦就是代表,他们用人不看门第,没那么多规矩。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人加入刘邦的团队,不单单是刘邦的个人魅力,重要的还是对他的阶层认同,前面说项羽的也是这句话,我们看围绕在刘邦身边的很多人,如张良,王陵,英布,彭越,韩信还有最后被赦免的季布,无不是游侠或是游侠出身。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0208/b11011bba72a6d33.jpg)
所以他们更能接受刘邦的“平民式实用主义”,讲究“功利”而不重视“道义”。项羽分封18路诸侯后,是刘邦违反了诸侯间的约定;项、刘鸿沟协定后,又是刘邦擅自撕毁协定。当然啦,在后世看来,这一切都是政治,夺天下就是要“不择手段”,反倒是项羽太过“迂腐”。刘邦虽然当了小人但是却赢得了天下,很多人觉得值得,因为当下很多人对于刘邦是有“认同感”的!
在一次对垒中,项羽和刘邦说:“咱两决斗,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百姓跟我们一起受累了。”刘邦笑着说:“宁斗智不斗力”很多人又会觉得项羽真天真,当“过家家”呢,只会“恃武”,不会其它。
以一对一的决斗决定一些事情,不要去伤及无辜,这,不正是“贵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吗?是一位贵族的血性本色,也是刘邦他们所缺失的人格道义。后人习惯性用刘邦的成功和他的“功利性”来说项羽是“伪贵族精神”,难道你们不觉得可笑吗?“贵族精神”从来就不是用于夺天下的,不是说项羽失了天下,屠了几座城(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就说他没有“贵族精神”,什么都不是了,这种“成者王侯,败者寇”的狭隘历史观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以此来看待一切的话,那我们中国也就不存在什么“英雄”了!
项羽是个英雄,因为“英雄”二字侧重的是其“价值”,而非“功利”,诚如《庄子·盗跖》所言:“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一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同时也很好的诠释了“贵族精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0208/961220187260bd14.jpg)
回到本篇开头,吕先生说,刘邦战胜项羽,是“社会之变迁”所产生的,历史在这一刻选择了“功利性”的刘邦也许好事,因为项羽他已经很好得完成了历史交待他的使命。刘邦的胜出标志着平民阶层取代了贵族阶层成为天下新的统治者,并将“游侠精神”推向鼎盛,以至于太史公和班固不得不给“游侠”写了个传。正因如此,项羽才变得“独一无二”,我们很难再看到有哪个人面对万千敌人之时,明知自己已无退路,终将惨死,但还是表现出了“不过江东”的不屈,“乃天亡我”的傲慢,“头颅送故人”的豁达,和最后“挥剑自刎”的尊严!
纵观项羽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贵族”的优缺点于一身,他因“贵族”得势,也因“贵族”失势。真可谓是“成也贵族,败也贵族”,这一切似乎也注定了项羽的悲哀……
最后我想说一句,刘邦起于细微,其身上的“功利性”和“现实性”不可否认有其一时的可行的,但要长久下去,做到一切的坚守并传承,则要有类似于像“贵族精神”这样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信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