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养生:大地冷至深,温补护肩颈
2018年1月5日,农历十一月十九为小寒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太阳位于黄经285°,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古人认为冷气积久为寒,寒冷程度未至极点,故称小寒。
农谚说“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形象地说明了这两个节气的寒冷性。小寒节气中医养生应遵循防寒保暖为主的原则。
防寒保暖
小寒节气,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中医认为“寒性凝滞,主收引”,若人们不能应时增添衣被,就可能使抵抗力下降,使心、胃、肺等脏器的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气管炎、胃痛、冠心病复发,使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生。
老人家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头部特别容易受寒,久之易致疾病发生,因此要注意头部的保暖。
适当锻炼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小寒节气正是人们加强锻炼、提高体质的好时机。但运动也要适度,循序渐进,莫要练到大汗淋漓;衣着以保温、质轻、柔软、合体为主;最好注意防寒保暖。
因为天气寒冷的缘故,小寒时节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推荐节奏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慢跑、步行等。运动时间以一个小时为宜。建议太阳出来后再运动。
精神乐观
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畅达乐观,不要强求名利,合理用脑,时刻保持快乐,心态平和,振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
温补润燥
小寒节气,天寒地冻。脾燥恶混,胃恶寒凉。中医认为最寒冷的节气是阴邪最盛的时期,饮食应当以“温补”为主,以防御寒冷,可以多吃含热量较高的牛肉、羊肉、猪肉等,这样可以强身壮体,抵御严寒的侵袭。
另外,我们还可多吃海带、白菜、韭菜、山芋、红枣、萝卜等食物,这些东西与肉食搭配,使营养的摄入更加均衡合理。小寒时节正是吃麻辣火锅、红焖羊肉的好时节。但是,在“进补”的同时,切忌暴饮暴食,而应当以补气润燥为主。
进补不要盲目,要根据体质进补,针对气虚体质的人以补气为主,如冒虚汗、精神疲乏,推荐用红参、红枣、淮山药等。血虚体质以补血为主,如平时易头昏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等,应用当归、熟地、阿胶等。阴虚体质以补阴为主,如盗汗、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鳖甲、白木耳等。阳虚体质以补阳为主,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可用杜仲、肉苁蓉、巴戟等。
小寒养生要以养肾为先。中医上有一年四季中“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的原则。小寒节气气候特点最主要是寒冷。万物生机潜伏闭藏,天寒地冷、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能从体表外泄,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中医还认为五谷可以补肾,以“五谷为充,五果为养”,平时适当摄入一些益肾、养血的食物,对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们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寒凝大地冷至深,雁迁阳升养心方。此时慢跑踢羽毽,乐观畅达防肾寒。温补食补在三九,首乌阿胶归芪参。滋阴潜阳养肝血,养心固精羊肉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