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孩子的 叛逆期

做家长的都会感觉到孩子有个特别不听话的时期,大约在十二、三岁以后,也就是进入青春期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种是显性的,孩子明显有对抗家长的情绪;另一种是隐性的,外在表现不明显,但内心对抗意识是存在的。
这与孩子的个性、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系。性格直率的、受宠爱的孩子叛逆意识显性,性格内向的,或者是有家暴的,甚至是缺少温暖的孩子叛逆意识表现多为隐性。
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对家长有叛逆情绪,在校对老师也是如此。为什么孩子成长过程会出现这种心理?因为孩子从出生到幼年时期,除了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对社会坏境的好奇之外,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
在家依赖家长,在校依赖老师。父母与老师是孩子心中的偶像,这时期也有不听话的时候,那是爱玩与好奇的天性受到批评与指责,带来的不愉快。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诸多方面有了自己的认知,文化知识有了适当的积累,有关方面的知识甚至已经超越了父母亲。作为精神依赖的父母偶像不复存在,尤其是父母文化知识程度较低的,如果依然对孩子进行程式化的教育指导,孩子心里不服气,逆反心理产生了。
记得我有一个堂妹的孩子,上初二。假期里他母亲带着他到我家玩,他听着我和他母亲的谈话,直接说:“妈妈,你别说了,你什么都不懂,大姨比你懂多了。”(我当时是高中语文老师)。
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是这样,幼年时期的偶像崩塌了,代之产生的是崇拜。对老师的心里评价也很能说明问题,教学水平高、敬业精神好的老师受到学生的崇拜,反之,学生尽管不会明显过于不敬,内心是不予尊重和肯定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逆反心理似乎过去了,是因为自律能力的增强。知道维护自己的形象与尊严,知道家长、老师的爱心与关怀,能够克制情绪,懂得尊重,不会随意与父母、老师闹别扭。
保护好孩子叛逆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家长对孩子爱的方式,粗暴与过宠都不对。“培养教育人与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与他商量,尊重孩子的意见,包办代替,揠苗助长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学生,对差生予以特别关怀,不能歧视。知识教育应该与美育、德育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