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感受一下大城市——小树札记190915
趁着中秋假期,我们带小树去上海溜了一圈。我们是自己开车去,比坐高铁节约时间。单程差不多3小时,从自己家到旅馆。坐高铁的话,还要算上到从家到火车站的时间、等火车的时间、从上海站去旅馆的时间,4个小时肯定不止,而且时间也不能自由支配。自己开车主要的缺点就是司机(我)比较辛苦,其他都挺方便的。
我们头一天吃完中饭出发,小树刚好就在车上午睡,也不会吵闹。等到小树醒来我们已经进入上海市区了,大概半个小时就到旅馆。我们这次主要想带小树参观一下上海自然博物馆,所以就订了一家博物馆附近的酒店,在汉中路地铁口,离博物馆一站地铁就到了。
头天下午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当时想着既然来了上海,总得去黄浦江边看一下吧,还可以顺便吃个晚饭。我们这次是带了推车出来的,因为小树越来越重了,长时间实在抱不动。
在我的概念里,像上海这种现代化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应该是很便利的,类似车站、地铁站、博物馆这些公共建筑,肯定是经过无障碍设计的,这也是当前的设计规范明确的内容,一般带着大件行李的游客,或者像我们一样推着婴儿车带着孩子的人,甚至是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应该都能自由方便地通过或者使用这些公共设施。
我们推着小树,走到地铁口的时候,地铁的广播不停地播放着"请带大件行李的游客、带推车的游客乘坐无障碍电梯进站",可是我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电梯在哪,我们周围也有很多推着婴儿车的游客,他们都是把宝宝从车里抱出来,然后另一个人扛着婴儿车走下楼梯。看来不是我一个人没找到电梯,确实是没有,我也只能像大家一样把婴儿车扛到地下进站口去。过了安检,用手机app刷好票进站了,才看到有无障碍电梯,去站台总算不用我扛婴儿车了。
从汉中路地铁站去外滩,需要先乘1号线到人民广场,然后转2号线去南京东路,总共加起来三站路。人民广场站是一个大站,有好几条地铁线在这里交汇。从1号线车厢出来,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无障碍电梯,上去以后是地下一层地换乘区域。我们顺着2号线的标识一路走,结果这次又找不到下站台的无障碍电梯了。我们只能向工作人员求助。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好,让我们从一个特别通道过去,几经转折,总算找到了下站台的电梯。这部电梯隐藏得够深,没有工作人员指引,自己没法找到。
从人民广场坐一站路就到了南京东路,这个站也是大站,无障碍电梯也比较容易找到,只不过这部电梯好像很少有人使用,刚进电梯的时候,电梯顶部有点漏水,黑色的泥浆水把我们的衣服都弄脏了。作为中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地铁实在让人无力吐槽。
由于路上比较折腾,我们到了南京东路已经是晚饭点了。我们先就近吃了晚饭,准备带小树见识一下外滩的风情,不过看到街上的人流,立马放弃,打道回旅馆。
第二天去上海自然博物馆,直接从汉中路地铁站坐13号线,一站路就到,我们由于有了前次的经验,这次进站也就不再纠结有没有无障碍电梯了,直接跟随大部队,把推车扛进站台。到了博物馆站,我们找到了无障碍电梯,坐上电梯居然能不经过验票直接出站。我感觉是这个地铁站的交通流线设计出了问题,不用验票直接出站看似很方便,但是我们再出站以后,我还需要把小树妈妈的手机带回地铁站,重新过安检重新刷票,再从过安检的地方直接返回,不然等我们回去时就无法再使用手机刷票了。我们参观完博物馆回去时也一样,需要我带着小树妈妈的手机过安检,刷好票但不进站,重新返回地面,再从无障碍电梯下去站台坐车。这个设计真是有够“人性化的”。
不过这也是国内设计的通病,只追求外观的高大上,只在乎这个设计本身的卖点是什么,完全不在乎这个设计到底好不好用,完全漠视特殊群体。这个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为什么国外大街上经常看到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和朋友一起结伴出行,而国内几乎看不到,是不是因为中国的残疾人比例世界最低?是因为国内这些人民习以为常实则奇葩的设计让这些人寸步难行,是因为人们的意识里觉得这件事不重要。
不管怎么样,这次上海行还是有收获的。让小树见识了一下什么叫大城市,同时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些被各种光环笼罩下的大城市真面目。说句实话,上海地铁真的有点上不了台面,有点“low”,和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有点不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38026/52eb3d97be8cff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