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我做Amazon的最大秘密,及当前我理解的跨境电商

2017-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Hank哦

有一个关于Amazon的秘密

       我所在的公司运营Amazon有接近5年的时间了,由于时机不算晚,我们幸运地冲到了一定的体量,并在前两年开始了品牌化和供应链深度合作的工作。当然了,创造业绩的主要工作,基本都不是我本人做出来的。但是,由于写过两篇文章,上过两次台,微信群又吹过两次水。行业的圈子里面,一不小心我被扣上了专业人士的帽子。

       大神辣么多,世界辣么大,我想说实话。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公司的Amazon运营成果原因的话,那就是:

       因为我的同事们厉害啊!

       真的是我的肺腑之言:)

       除此之外,我还是谈谈一些实操之外的想法,欢迎拍砖:)

电商策略:流量红利和平台沉淀

     从普通卖家的视角,目前Amazon还是否处于红利期,观点各不一致。我个人认为,红利期的判定不应该只认为是一个行业趋势和状态。评估是否有红利可追逐,应该同时考量创业者手上的资源能力。

       所以,当一些新进入的卖家在问一个平台是否好做的时候,这个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因为创业永远不是看时机,而是看这个时机之下你表现出来的比别人快或者强的战斗力。

       从全球性的跨境电商市场来看,只要物流和支持足够发达的国家和平台,应该都有一定的操作价值。行业内有一个认可度很高的说法是说做好一个亚马逊就可以了,截至目前,考虑到主流品类在亚马逊上的竞争情况,我想提出一个电商卖家的布局观点。

       成熟平台沉淀产品,新兴平台追逐红利。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在Amazon这样的平台上做精品的同时,利用现有的业务系统和操作流程,把这些经验复制到新兴平台,并在新兴平台上多测试更多的SKU销售,有可能占到新的坑位,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回到一个新卖家问“某个平台好不好做”的这个问题上,如果一定要回答的话,答案就会比较清晰了,如果你目前对供应链的资源掌握并不是很多,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大可以避开当前主流的平台,去新兴的平台(新区域、新品类、移动端等)上想办法积累自己的电商业务。如果你手上已经有比较有优势的供应链资源,直接在成熟的市场(如Amazon)上,应该是可以产生更好的业务表现。

人人都说产品为王,说完之后我应该怎么做?

       产品为王是从业者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但是我看到的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实施方式,各不相同。我的想法是,当我们真的深度认同产品为王这四个字,并且手头上真的有相对其他同行有优势的产品的时候,我到底是做Amazon还是做Walmart,平台还是独立站,做线上还是线下,内贸还是外贸,商场还是便利店,这些选择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我们要思考的是根据手头的产品和其他资源,选择一个最高效的渠道。

       广义的电商圈里有一种论调,几年后电商会消失,因为电商已经是基础建设,不存在特别有红利的一个渠道。

       立足渠道找热销品,和立足产品探索渠道,是两种不一样的业务思维。

       上述两种思维不分优劣,完全看我们自己的业务资源,和对业务的期望值及方向。应该说,未来一段时间里面,前者(渠道里找热销品)还会是主流的操作思路,因为来得快,能赚钱啊。但是,主流思路就基本上意味着风险也会是很高的,包括知识产权、滞销、迅速低毛利等等。

       我想从流量的角度来看第二种思路。

       任何一个平台的流量来源都是多元化的,近几年来,由于社交媒体热度高而推爆平台销售产品的例子已经不少了,比如平衡车。而在一个产品在某个平台热卖之前,可能已经卖了很久,只是用户的关注度还没有到达电商平台上,所以我们选品的信息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抓住趋势就能收获产品的第一波红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用社交媒体信息来开拓选品思路的原因。

       最后,当我们在讨论产品为王的时候,我们不妨跳出具体的一个电商平台,来评估整个在线零售市场的需求,来组一盘货,然后根据这一盘货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销售。

跨境电商——伤在“商”

       不是玩绕口令。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人是怎么做产品的?

       竞争对手调查——定位和研究竞品——评估利润,寻找工厂——微创新和改进,性价比和成本优化——上架各种促销和引流!

       这个流程其实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能只是这样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会让人缺乏一点安全感,因为在这个趋势之下,产品的销售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利润越来越低,相信大家都有体验。

       为什么说跨境电商伤在“商”,是因为我们在做一款产品的时候,很少的人会考虑客户拿到这款产品的时候,用户场景如何,核心需求是什么,为什么会买,脱离了基本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当然抓住的可能就是不全面的需求。

       而很多卖家对跨境电商“市场调查”的理解,竟然是同行在某个平台上的销售数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研究竞争对手产品的销量及排名)。对这样的范围进行调查,本来具有一种统计范围合理性的缺失。

       我想,很多都会认识到,下一波的电商红利不在于横向铺货,而在于纵深地做出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听起来都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是我们广大的卖家,又有谁能认真地寻找资源或者时机,真正地在海外进行消费者和产品调查,甚至最简单的,去美国的线下超市稍微研究一下产品的包装?

       破局之道,如果你知道,请告诉我:)

我想做一件这样的事情

       我想,文章来到这里,我应该坦诚地和你说一下,这是一篇招聘植入贴:)

       2016年在前海老苏(某跨境电商网红)的朋友圈看到这么一段话:

       市场的服务和产品精细化需求趋势、电商平台成本特别是失败成本持续增高、新的流量介入方式,将是独立站第二春的契机,这个契机需要特别增加几个定语:垂直细分领域、抛弃2015年前的搜索引擎流量思维或电商平台流量导入思维、有功力的售后服务体验。

       这是一段非常引人思考的话。

       2017年,我想尝试一个小项目,这个项目有以下的特征:

       1.美国市场超细分类目,垂直客户群体;

       2.面向终端消费者需求设计产品,筛选极少数SKU,目标是高重复购买率;

       3.线上与线下口碑宣传与营销,独立站成交,不做Amazon哦。

       这个项目已经启动,目前,我们只招一个人。这个人的职责是:

       根据产品特点和目标受众,结合公司业务规划,选择合适的线上及线下推广渠道,全渠道推广产品。

       我们对这个人的要求是:

       接触过至少一个内容型线上推广渠道,并认为自己有方法认清不同推广渠道的意义,进行推广方案制定并执行。

       PS:内容型推广渠道的反面例子就是Slickdeals。

       你看,我要招的并不是一个非常牛的人,只要你有一点经验,觉得自己业务逻辑可以做到很清晰。欢迎你来和我共同成长。

       联系方式:我相信你找得到:)

       最后:你不帮我转发一下么?

                                                                                                                                                                 by Hank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