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让我们去爱上垃圾,爱上我们这个将要完蛋的世界,爱它们到尽头,一直挺下来,熬出头,带着勇气忍受,在不可能中实践可能,站到命运的另一边去,直到让我们自己都惊奇为止。只有爱的贯穿,行动才能如此彻底。
—— 齐泽克
不得不说我曾向往的爱情和《爱在黎明破晓前》中所描画的一模一样。
当两条不同的路线产生了某个焦点时,我们就一定会相遇,或许是在赶公交的路上,或许是在找书的老店铺里。莫名的磁场、摸不着头脑的吸引力,让我们忍不住交谈,相投的志趣、适合冒险的小时机、令人窃喜的偶遇、还有飘忽的的眼眸… …
好像面对一个可口的蛋糕,抑制不住往前伸的双手,脑子里却又不停闪现着脂肪太多热量太高等等等等。
纵然途经岁月的磨砺,,在婚姻的平淡与琐碎中,不值一提的激情和欲望终究会被消磨掉。在无数个周末的午后,或许我们还是会一起窝在沙发里,漫不经心地聊天,吐槽这糟心的世界,偶尔也要分神扫一眼窗外慢悠悠的云朵。
不知不觉中,我们对爱情的期望值降低了。
一方面是国内高离婚率的现状,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两会期间关于“离婚冷静期”的建议也引起网友热议;另一方面说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影响,人们越发懂得索取,享受满足的快感,然而爱情讲究的是互相奉献互相妥协。
有时我也会有这样莫名其妙老成无比的念头:不相信爱情了,人本身就是扑朔迷离的生物,掺入感情仿佛添加了不知名的化学剂,不知道会造出什么样的怪物出来。或者我还需要努力,爱情是奢侈的产物,感官上的高级盛宴,我暂时还不配,现在还没时间玩弄这该死又迷人的爱情。
但是人总是如此,看着男女主角,一边告诉自己不要被这种命中注定此生唯一的浪漫爱情洗脑,一边又心甘情愿堕入命中注定这样的陷阱。
巴迪欧始终坚持,爱是一个 “两”的过程,爱是关于走向“两”的真理。
我很难相信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会出现爱情,性虐待能够满足关于爱情的欢愉体验。
爱是不平等的,先追的那一方会成为爱情里的弱势者,太过主动会失去自我… …诸如此类的论调和女方辞职将会成为爱情里的依附者,男方辞职则意味着他是个周全体贴的好男人有什么区别。
爱情是两个个体的相遇和磨合,爱的敌人则是这所谓的社会经验和模棱两可的爱的衡量标准,“下跪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即使我们有时在爱中有着想要将自己完全托付给爱人的激情”。
在我心里,爱真的是一个神圣美好,却也有点遥远的关于生命的礼物,我这里不单单说的是爱情,也包括血脉的相承、友谊的火花、职业的魅力、甚而是炽热的单纯的对某一存在的喜欢。爱总是给予我力量,站在赋予爱和接受爱的两个对立方不停地计较得失优劣反而会让自我郁郁寡欢,得不偿失。
最后分享:
对于基尔克果而言,生存有三个阶段。
在美学阶段,爱的经验是诱惑与反复的体验。享乐的唯我主义赋予主体以活力,莫扎特笔下的唐璜就是这样一种原型。
在伦理阶段,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种严肃体验之爱。这是—种永远的介入,朝向绝对。
伦理阶段是一个朝向最高阶段的过渡阶段,最高阶段即宗教阶段,由于婚姻,上述这种介入的绝对价值才被认同。于是,婚姻不是被视作为对抗变幻不定的爱情而进行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而是被视作可以把真正的爱转向其本真的使命。
—— 《爱的多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