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时光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今日看点

怎么写散文,我就讲一段故事吧

2017-06-23  本文已影响4595人  水清心宁
写作,首先要写起来

文|水清心宁

文无定法。讲真,我也不是作家,大道理从我口里说出来估计也就是照搬照抄别人的,我自己很可能也就是一知半解。所以,我就讲讲自己的经历,或许朋友们从中多少能有些启发,至少,我能做到不骗人。

先说说我是怎么提笔的。

之所以先讲这个,就是因为我看好多朋友总是梦想着,计划着,一直在准备着要动笔写作,终于有一天看见写了一两篇三五篇,突然中断,再也不见下文。更多的是一直想着写,却一直没见写。

我理解,我尤其理解一直想着写而一直没动笔的朋友。面对一个自己陌生的领域,我们都害怕失败,但我们更应该明白,不行动,却是最悲惨的结局。

因为工作的调动,提档案的时候我有幸见到自己当年参加中招考试的试卷,当年在中招考场写的作文,题目是《压岁钱》。那是1993年,农村长大的孩子,压根儿就没听过压岁钱这个词。现在回想起来,每年正月初二去给姥姥姥爷拜年,吃完饭要回家时,舅舅会给我们兄妹每人五毛钱。我们都不叫压岁钱,我们都没把那钱起过特殊的名称,只是把长辈给晚辈钱的这个习俗叫作穿钱。是不是这个穿字我都无从知道,只是读音上这样说。不知道当初考场上的我看到这个题目会是怎样的一种感想,会不会像今年网上说的,山区的孩子看到移动支付的高考作文题那样,脸上全是茫然,心中乱马奔腾?

当时我写不好是一定的。因为我的作文,从来没被老师表扬过。我读书时间不长,三年初中毕业我接着读了三年中师,再也没资格当学生了。有限的学生生涯里,我清晰地记得,我的作文一直很烂。

但我还是写了,我说的不是那次中招考场上的作文,而是我2007年的那个暑假,一个只读过中师的我,上学期间作文从来没被老师表扬过的我,提起笔,开始写文章。

2007年,我在一所乡镇中学,教语文。那时候我住在那个镇上,我在我的文字里把她叫作布湾镇。一间两层的临街楼房,二楼住人,一楼当作门面,通往二楼的楼梯把一楼又隔出了一个小单间,四五个平方的样子,放张床,一把椅子。那年的夏天,我在那个小单间里,只做了一件事。从一位老师的教案上,我看见他写的一段教学心得,“如何提问学生”,我再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分成四个层次,写了200多字的样子,命名为《课堂提问四“要”》。然后就是反复读,反复修改,最后我都能张口就来,熟能成诵。投到《教育时报》,刊登在“课改导刊”的最下边,真正的“豆腐块”大的地方。我找来原文,一一进行比照,编辑修改了四处,其中一处,原稿上是错别字。

一个暑假,我就写了这200字的文章,挣了20块钱的稿费。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之所以动笔写,一是同事宋老师经常发表论文,我非常羡慕;二是眼看自己要晋中一职称,需要有论文发表,别人都是掏钱从网上买,我不想掏钱,因为我没有钱。

可是这个豆腐块根本算不上论文,我要在那个单间里接着写下去。第二年秋天开学,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在读报栏里我看到《中国教育报》上登载了我的文章《从公路上的隔离带到班级管理制度》,我激动得再也不敢靠近那个报栏,生怕同去的同事发现,说我炫耀。

后来,等我晋中一的时候,我已经在《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上海教育》、《江苏教育》《广东教育》、《班主任之友》、《班主任》等各个知名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回头想想自己当初为了200字竟然写了一个暑假,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现在想想,不管现在我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都应该归功于当初的那200字。当时反复的修改,字斟句酌,心中是怀着神圣的信念在写,在改。我至今都觉得把一件事情写具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你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晰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想表达什么,突出什么,是不是充分表达出来了,这个时候,详略、悬念,照应,修辞,自然而然地摆在了你的面前,修改也就更具有指向性了,修改的思路也更明晰了。这个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你可能会推翻刚开始的叙述顺序,甚至会触及到虚构。

我个人的经验告诉自己,对于一个初学者的我来说,踏踏实实写好一件事情,是我长久都要坚持下去的功课,那种笔下生花一挥而就的情形,可能我永远都无法遇见。

对于一直不敢动笔,担心自己写不好的朋友,我写作的起步经历应该给了你们足够的信心。我小时候连一本课外书都没读过,放学回家都要投入到家务活中,家里养的牛,羊,猪,鸡,样样都要我们兄妹喂养,大人都忙田里的活。三年中师我也就是把琼瑶的小说看了个遍。但是为了晋级,为了心中的那一份向往,我居然一路走来,也算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写作,其实就是修行

也有朋友会问,你发表了那么多教育类的文章,为什么没结集出版,为什么不坚持写下去呢?真心说,这应该和我的性格有关。我不喜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重复。教育类的文章,开始的时候,我只是遵照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把一时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教学事件和场景的合理夸张或变形表达出来,写到后来,就全部是虚构故事,只为表达我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某一认识或思考。我自己不愿意这样重复,也不愿意这样一味儿地虚构,还一个原因,我已经不再需要教育教学上的论文了。

平时对教育教学的思考触发了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思考,也时常会写一些自己感悟的文字。记得当时应该是《思维与智慧》原创版刚创办,我把这些文字投过去,渐渐的这些哲思类的文章也在上面发表出来,后来我又感觉这类文章说教味太浓,总是不喜欢,才转到写亲情类的乡土类的文章上来。你猜对了,我现在又特别羡慕小说写的好的作者,总觉得小说更能反映现实。虽然,我的这种认识不全对。但是,说服自己,真的很难。

不管是当初写教育类的文章,还是后来写哲思写散文,我发现自己都是在写自己熟悉的对象,日常工作,学生,童年,自己的故乡,亲人朋友。写自己熟悉的,应该回答了好多朋友的疑惑: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从自我写起,从熟悉的事物写起,你很快就会得心应手。而当你把自己熟悉的事物写得得心应手之后,我相信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更广阔的领域张望,这个时候的你,已经不再是当初刚拿起笔的那个犹疑不定的自己,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突破自己,连你自己都毫无察觉。

因为调动工作,我曾经一度中断了写作,中断写作的第二年末,收到《读者》杂志社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开始我不明白这一式两份装在草绿色硬纸袋里的四张文件是何东西,等我明白,这就是所谓的签约时,我暗暗担心自己可能再也无法提笔。因为一年多的中断,我感觉每每想写时,却比当初更加艰难,因为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和迫切。后来的事实证明,我这担心是多余的。中断写作的时间里,我觉得其实是一种阅读和沉淀。停下来不写,并不代表自己没努力,那只是输入和输出的区别罢了。所以,我并不逼迫自己非要在简书上日更。当然,我很佩服日更的朋友。

当我通过参加一个网上的写作培训班遇见简书时,再次提起笔写,就像是每次从睡梦中醒来要张开眼睛一样,自然得都不用任何的提示。这个时候的自己,已经感觉到不管写什么类型的文字,都应该让自己的文字担负起更多的内容,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达个人的感受。写个人,毕竟是小我。我觉得自己应该力争观照当下的时代脉搏,当下的社会生活,应该说,这样的文字才能更有鲜活的血气。

不管是散文还是教育类的文字,题材上都应该更加的自由,而不应该只是写童年,故乡,家族。比如说亲情,就不应该全是一味的温暖的,美好的——亲情的情感,在形态上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应该还有更多的“亲情”需要挖掘。

所有的技巧和方法,在真情面前都是拙劣的,可笑的。回头读自己以前的文章,时常能发现为了表达情感而表现出来的明显的痕迹。这些在当时的自己眼里,却恰恰是苦苦追求的。现在看来,远不如用心去感受生活,再用朴素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好。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就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文字。不妄自菲薄,也不文人相轻。要学会拿自己现在的文字和以往的相对比,找到自己进步的地方,找到自信心,努力写下去。

我的故事讲完了,我发现自己其实只讲了一句话:开始写,踏实写,坚持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