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湖海塘
居家离湖海塘公园不远,从曾经的一片荒芜,到而今的风光旖旎,谁说近处无风景?我就亲眼所见了湖海塘的发展。但如果要我来说出湖海塘的美,我觉得就在于“情境”二字。
那么“情境”何出?我以为又全在于入情入境。
湖海塘的动情之美在于人,是人入情。有关湖海塘由来之说很多,史料志书多有提及。据《金华县文史资料》记载:“金华城南有口秋都塘,又名湖海塘,相传塘名取塘大如湖、蓄水如海之意。始建于宋。当时凡官员过往,文官下轿、武官落马,挑土三担才可走过。可见当年官民踊跃参加筑塘之盛况。”《清光绪金华县志》又称:湖海塘,为秋都塘。“秋都塘,光绪甲午新经测量,周一千二百四十丈,计六里八分。”
不但如此,民间也有更多不同的传说。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攻打婺州时,把大军驻扎在婺江对岸一带。大将胡大海的队伍驻扎在大军的西南面,这里水源匮乏,他就带兵手拉手围了一个方圆十数里的大圈,然后借来各种挖地工具,从外往中心挖。十来天的时间,就挖成了金华最大的一口塘,塘深三尺多。过了数年,这口大塘蓄满了水。住在这一带的农民也因此风调雨顺,旱涝保收。为了感念胡大海的恩德,当地农民就把这口大塘叫做“胡大海塘”。后来把“大”字去了,直接叫湖海塘。
但浙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已故硕士研究生导师龚剑锋,在谈到湖海塘这个珍贵地名时,他曾听说这个名字由来的另一个版本:古代时,湖海塘还没有名字。有一次,中央和省里的官员都来到金华,看到了这么大一片水域。许是北京大气,很多地方都叫海,比如北海、后海、什刹海。中央的官员就说:“哇,好大的海啊。”可是金华当地的老百姓呢,就觉得这明明是一口塘嘛,你看金华都是各种塘,城东的东藕塘,原来人民广场的杨塘,还有现在骆家塘、道院塘。那么怎么办呢?干脆就叫“湖海塘”吧。
凡此种种,“湖海塘”得名由来还多有动情之处。如果不是亲身所历,我是感觉不出其中的妙处来了。多少次我漫步正在建设中的湖海塘公园,多少民工在这里挥洒汗水?我在询问中就得知有来自山东山西的、湖南湖北的……真是五湖四海啊!所以,我就认为龚剑锋老师是很有见地的,他曾说,湖海塘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体验了一种包容性,南方的、北方的,京城的、省会的、地方的文化全部包含其中。这与金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也是一致的。所以,“这个名字看似老土,实则是大俗大雅啊。”龚剑锋更作如是之说。
是啊,湖海塘,其实就是一个塘,但它是湖,也是海,只有包容的金华,才无愧于拥有“湖海塘”这个地名的称号。所以,湖海塘公园的设计者也是富有智慧的,就在南岸便有一支高高矗立着的温度计,那是通过改造变废为宝而保存下来的,它似乎时刻在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温度的金华人!
这就是湖海塘的动情之美。这美,在于入情,在于我们每个有此作为的金华人!
当然,湖海塘的造景之美更在于境,是景入境。以湖海塘为中心的四围之境如何?湖海塘以东,双龙南街为界,其高端楼盘的倒影映入湖中,是金华成为宜居城市的标杆;湖海塘以北,海棠路为界,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相毗邻,学校成为国家高等职教之翘楚。由此,东北两区块以动为主接入闹市区。而湖海塘以西,开发区的得胜街为界,是一大片的缓坡地带,则为金华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再造一块绿肺;湖海塘以南,二环南路为界,本多为农田菜地,放眼而望,南山连绵,却尽在咫尺。因此,西南两区块以静为主,静静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因为如此,湖海塘公园被誉为金华的“城市会客厅”,动静分区,以景入境,布局合理。
正是湖海塘这种地理环境的布局,也就规定了东北无以扩张,故以湖海塘为中心的景致就多在西南了。
那么西南景致如何?沿湖西行,这里既保存了原生态的自然风貌,更突出了依势而建的明媚风光。抬望眼,但见缓丘平地,绿草如茵;高坡斜壁,丛林杂生。亭台楼阁,置身其间;飞禽鸣虫,穿行其中。曲径蜿蜒,恰似绿肺布经络;阡陌纵横,直如血管畅流通。于是,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当此时也,设若遇上雨后涨水,飓风骤起,水声叮咚,惊涛拍岸,此时环游湖海塘,仿佛所见是湖是海,而自非塘也。
再迤逦南行,依据地貌,由此而知,湖海塘的活水发源于南山仙源湖,经梅溪、中干渠,穿过南二环,注入湖海塘。而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坑洼相接,沟池相连,渠塘相通,堤岸相望,搭桥横跨,视线所及,一直连接到绵延起伏的南山,最后天地相融,湖海塘湿地公园也由此而称焉。及至雨后初晴,波起云涌;蓝天白云,碧空万里;渔舟唱晚,水天一色;极目远望,南山如洗。此时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羽化而登仙,更觉似有通天之途也。
湖海塘,诚为自然之造化,而匠心之独运也。
这就是湖海塘的造景之美。这美,在于入境,在于这独特的自然环境!
湖海塘情由境生,境缘情设,情境之中,湖海塘景色优美,给人以无穷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