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的存在主义
看什么都是个吃,这话好多人说过,最有名的可能是张爱玲,第五章节,嚼碎开花的扁桃树,我就是吃着核桃看完的。
存在主义咖啡馆里经常出现的咖啡,杏子鸡尾酒,爵士乐,都令人着迷。
波伏娃原来也喜爱糖果,“蜜饯闪烁的光亮,果冻模糊的光泽,酸甜水果糖万花筒班缤纷的色泽”都令她欢愉。
她还写道“我想要嚼碎开花的扁桃树,咬下夕阳的彩虹牛轧糖”,而且和现在许多女生一样,嗜好搜集各种礼物和旅行纪念品。
哪怕是在被纳粹占领的巴黎萧条时期,波伏娃也能喂饱自己,她甚至刮掉猪肉上的蛆虫,用醋洗,再和药草炖吃。
萨特和波伏娃截然相反。萨特有点像现在的极简主义,“他从不在旅行中带任何东西回家,他的书读完就送人,就连钱也是一到手就给出去,仿佛钱是手榴弹”,好吧,这样的萨特,大概人人都想结交。
在广受大众喜爱上,海德格尔做的很差,晚年的胡塞尔虽然隐居了,但他坚持提炼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胡塞尔的人缘也比海德格尔好。
不过,你会发现,这些大师的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当时,大家都为希腊着迷,不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后来的斯多葛,伊壁鸠鲁,都各有粉丝,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研究或者膜拜。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萨特恢复了古代斯多葛派观念,“我或许不能选择我会遭遇什么,但从精神上来说,我可以选择如何看待它。”
“我们应该激昂地,甚至是疯狂地,参与到我们遭遇的事和我们可以实现的事当中。我们不应该指望自由不是一件极端艰难的事。”(萨特这个观点超赞的)
海德格尔晚年转向了,有预见性地变成了一个环保主义者,大量谴责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采,海德格尔提倡“我们带着尊重去关注它们,允许它们展现自己本来的面貌,而不是屈从于我们的意志。”
期待后面的内容,对了,书里提到的存在主义写作方式很棒,直描式,直接描绘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语言,不受传统或是约定俗成的影响。好像《恶心》里关于好多物体的描述,就是如此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