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近日工作室翻得一本鸡汤文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个标题很吸引我,一是觉得很是应景,正趁了我这段时间的心境。二来觉得工作室前辈们也会像我一样,有需要靠鸡汤补充营养的时候。的确,很多时候这样的一些句子似乎天生自带光环,有振奋人心之强效。也不免俗套一把,自己整点鸡汤治治感冒。
忙忙碌碌两个多月,总没有时间停下来观望自己的生活。我以为我做了很多,多次想提笔记录点什么却疲惫到笔都提不起。这里用记录二字,就是总结,就是思考,就是让我们的日子变得再慢一点,让曾经发生的一幕幕都回放一遍,似乎人生固定的时间被刻意增加了一倍。想来这是笔不错的生意。回到现实,我却连这样的机会都不给自己,7天24小时制的工作模式让你觉得提笔都费劲儿,何来思考与消化的力气,最后噎着的还只能是自己。忙忙碌碌就成了碌碌无为。或许我们真的需要一间小屋子,四面只有墙,中心只有你自己,聚焦式的思考才能无限放大,放大你的眼,你的耳,你的四肢与内心。今天我就在这所小屋子里,跟自己对对话。
那就先思考两组词吧:孤独与孤单;得到与失去。
为什么第一个思考孤独与孤单。室友自搬回家住之后,一个人独居算来也一年多了。有时候也会打趣的说,自己连鲁滨逊都不如,他好歹还有个星期五呢。所以每天晚上我喜欢一个人在工作室待到很晚,掐着门禁的点才回去。并非是挑灯夜战刻苦学习,很多时候只是单纯不想回去,觉得一个人在宿舍挺孤独的。工作室即使没有人,但至少我能想象我的左边是A右边是B,看着他们桌上的物品,也会觉得安心。听着是挺心疼的,自己都被自己感动的不行。前几日看到贾平凹的一篇文章,说真正孤独者往往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独居者为二,野兽与天神。野兽桀骜不驯,天神充实自足。尼采补充第三种可能便是哲学家。我既不是野兽也不是天神更不是哲学家,谈“我孤独了”怕是都不够格吧,想想还给自己配了这么多内心戏,确是有些可笑了。顶多称其为孤单,一种一个人的状态罢了。而单,在这里更多是一种气度,而非绝望,若把气度当成绝望,岂不是迷雾蒙了眼。
第二,得到与失去。这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给了很大的启示。一直嚷嚷着本命年运气不好,干啥啥不成,遇啥啥不顺,感觉被全世界都抛弃了似得。人们往往期望寻求一些确定的东西去构筑他们的安全感,我们期待所发生的事情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一旦超出了掌控,你就觉得失去了什么。没有人生来就能透悟红尘看淡一切,得失心固然存在,我们也明白放下得失心自宽的道理。但“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看似简单的话真的很难做到。这个年纪的我们,都有满腔的热血,对一段感情、一份事业、一个机遇,哪怕一场考试一次比赛都有执着,并用这份执着证明我们年轻鲜活的心,便很难做到少欲无为了,也很难拥有得失随缘的心态,倒是羡慕一些孤心寡欲之人。但很多时候又认为这种随缘是消极,是小隐于野的逃避,寻找无世俗干扰的世外桃源。但其前提已经没有了世俗,自然寻得世外之源,又何来“隐”呢。固推崇大隐于市,大隐之人并非无得无失,而是看破之后却不生厌,拥平常之心,积极入世。唯心主义我是自然不赞同的,但有时却被宿命论说服,当然这里面的哲学观点与定义我是裹不太清了,但我为自己找了个神一般的存在,让我心甘情愿屈服于他,认为这就是“规律”,这种命由天定的客观唯心倒真是个不错的法子。前些日子朋友突然离世的消息让我们猝不及防,也引发了一连串关于意外与明天的思考。我第一时间去送了她,一进家门,阿姨就拉着我们问,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带走的是我的女儿,她这么懂事这么年轻,这么…我真的无法解答,最后只能给出一个解释——命。那么得失,在这样一个场合就不复存在了。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多么多么的渺小,那一点点的得到与失去,在整个人生里面,何足挂齿。
还是用开头的故事结束这场与内心的神交,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宇宙是完美的,你做的一切和你遇到的所有境况,都在引你通向完美,给你别样的不期而遇。
花了不少时间跟自己对话,心气也解了不少,实话是看不下去最近意志消沉的自己。正能量小姐,你收到她的邀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