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六)
无论做什么,都是一步一步完善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刚开始写日记,就是瞎写,啥都不懂,就是坚持写,写着写着就有感觉了,慢慢地,我再把这种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慢慢的就有了一些心得。
刚开始写日记的目的是什么?
就四个字:归纳总结。
说的直白点,就是把过去沉淀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是一个方向,具体怎么干我也不懂,刚开始写日记都是东拼西凑的多,有的时候为了找素材,我要带上笔和笔记本到会议室独自思考半个小时,有时想半个小时都想不出来,真的有撞墙的冲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写的内容慢慢开始体系化了,渐渐的我写的内容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架构,这在刚开始是不敢想的。
后来,我看到一个论断:成功的思维是这样的:理论←语言←思想←(语言)←感觉←行动。
先行动找到感觉,有了感觉后再总结归纳出思想和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也就是常说,有些事不是谁NB谁干,而是谁干谁NB。
你NB,你干吗?如果不干,那就靠边站!
有很多事情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普通人与成功人的人生轨迹是不同的,普通人:理论→思想→语言→感觉→行动。
谁最明显处于这种普通人的轨迹?
对照一下,我们读书是不是这样的?在学校学了一大堆理论,说的头头是道,但就是行动的太少,结果很多人都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行动产生结果,你都不行动,哪里会有结果?
刚开始,我写《交往的艺术》时,几乎没有理论,写着写着就有了一套完善的理论,过去我为素材和内容发愁,现在连续写一年,日记内容也不会枯竭。
比如,写完《交往的艺术》后,接下来会写《执行的艺术》、《学习的艺术》、《消化的艺术》、《思考的艺术》、重写《说服的艺术》、《成交的艺术》、《富人法则》、《穷人心态》、《十大生存法则》、《宇宙五大定律》、《通往幸福纯真自由之路》、《潜能开发》、《XX旅行中国》等。
看着挺多的是吧?其实这还只是一部分。我刚开始写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内容可以写,写着写着这些内容自然就出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开始行动时会思考很多,担心这担心那,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总想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再出发。
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几乎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因为人生每一段旅程都不同,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会在路上遇到什么,即便你准备的再好,也会遇到很多意外情况。
既然如此,何不早早上路?遇到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就好,或许不知不觉就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想象一下:有一辆在夜间行事的车子,大灯只能照亮前方一、两百尺的道路;但你可以从深圳连夜一路开到厦门,你只需要看得到前方两百尺的道路就可以了。
生命也是如此在我们前面展开,我们只要相信下面两百尺的路途是展开的,接下来的两百尺也会是展开的,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展开下去。
不论你真正要的是什么,它最终都会带你到达目的地。
今天继续分享付出的“时机”版块,选择“付出时机”有三条原则:第一,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效果好;第二,特别的节日比一般日子效果好;第三,再好的时机都比不上日积月累的付出。持续真心实意的付出是打动任何人的法宝。
昨天分享了前两条,今天来说说第三条:再好的时机都比不上日积月累的付出。持续真心实意的付出是打动任何人的法宝。
“付出时机”的选择有一个前提:慎选付出对象。否则即便“时机”再对,只要选错对象,所有的付出都会徒劳无功。
我说“让自己处于付出模式”,不是对谁都付出,而是选择了付出的对象后,再让自己“处于付出模式”,千万别偏激和钻牛角尖。
持续真心实意的付出是打动任何人的法宝,我本打算准备写自己故事的,但有一个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
这是谁的故事?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真的很精彩吗?
一起来看看吧!
袁世凯深知李莲英在宫中的显赫地位,为了巴结“李公公”可谓费尽心机。连续多年送贵重礼物,却从来不提要求,等李莲英派人来问,只回答仰慕公公为人,并无一事相求。
直至李莲英感觉无功受禄、如坐针毡时,才见面交结,最后竟成为拜把子兄弟。由于礼制要求,当时大臣叩见皇上和太后时,都得俯首跪地。
所以袁世凯和李莲英约定,他低头看李莲英的双脚,双脚叉开代表老佛爷很喜欢听这样的话,双脚并拢就表示太后不高兴了,不要再说。
通过这种方法,袁世凯当然就“应对无不称旨”。袁世凯后期也得到慈禧、荣禄等人的政治信任,成为他官运亨通的重要推手。
在戊戌变法前后,有一天慈禧召开袁世凯在颐和园议事,袁世凯看到慈禧身后站着的李莲英不时在老佛爷耳边嘀嘀咕咕,对她影响很大,就知道这个李公公很重要。但是他不便直接去接触,就开始在李公公身上投资。
怎么投呢?非常简单,逢年过节送点礼,再简单不过了。
开始李莲英也不知道,说也不大熟悉这个人,怎么会送礼呢?但是他也习惯了,因为巴结的人太多。关键是袁世凯坚持若干年,不断地送,越送越大。终于有一天,李莲英觉得不安了,心想这人怎么送了好些年礼,而且越送越大,为何就是不提要办什么事呢?
于是他就老想见袁世凯,心想见了以后,帮着办件事,这事就算平了。但袁世凯就是不见,说没什么事,只是对公公表示敬意。
这时间越长,李莲英就越不安,就觉得一定得帮袁世凯办事,但越这样,袁世凯就越不提办事的事。时间耗了很久。
终于有一天,袁世凯通过人来约,要跟李莲英见面,李莲英特高兴,说终于能见,见了就把事给平了,把这么多年欠的人情给还了,而且想,估计是个棘手的大事了。
袁世凯约的时候,手下人都不解,都说,那么如日中天的大总管李莲英,咱跟他也没什么往来,咱能约出来吗?袁世凯很自信,就吩咐手下去传话,几点几时在哪儿见面。下边的人说,那不行吧?袁世凯说:“你别管,肯定行,就这么办。”
李莲英一听袁世凯约见,心头既不安又高兴:憋这么多年了,赶紧得见。见了以后,肯定有大事,结果没想到,袁世凯又给了20万的银票,意思就是这银票是管这次帮忙,前面的人情你还欠着。
李莲英收了这个银票后问:“大人有什么事情吗?”
袁世凯说:“很简单,下官也没什么事情,就是想请公公费心,在宫里散布点消息。在富县造个谣。”
造什么谣呢?造袁世凯政敌的谣。具体就是印一份假的报纸给慈禧看(那时候宫廷里有一份报纸,专门给皇上看的,叫《邸报》),在这份作假的报纸上造谣说袁的政敌要干坏事。
这活看似简单,其实一般人还干不了。而这对李莲英太容易了,不就放个小话,然后拿一张假报纸嘛!反正每天这些报纸就是给老佛爷一个人看的,外面也没发行量,偷梁换柱拿着给看一下不就完了。
后来李莲英就用这种办法,借慈禧之手帮助袁世凯把政敌给扳倒了。所以投资于人这件事情,时间越长、越隐蔽,回报就越高。
看完这个故事后,对于这条原则,还需要解释吗?!
附:稻盛和夫《活法2》(三十一)
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持续不断、不厌其烦地努力。
现在看来似乎遥不可及,但是不要怀疑,每天持续地努力,累积下来,一定可以达到。
记住,即使是最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事情累积起来的。长远的成功没有快捷方式。
特别说明:
1、文章有虚有实,我不定是我;他不一定是他,切莫对号入座。
2、有价值就有价格,文章有偿阅读;自愿随心!
3、焦点在哪,答案在哪;若有感触,感谢转发、点赞~
4、《欢喜哥日记》忠实读者(粉丝)可添加欢喜哥私人微信:15555551341(来者注明)
付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