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10年前的自己吗?
01.
昨天,表妹发来一张我和她的合影。合影上的我清瘦,带着几分青葱,胶原蛋白充足,脸部轮廓清晰,而表妹则还是个稚嫩的儿童。
记不起是何时拍的,问她。她说,9年前呀!我说,都快1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她现在也从一个儿童长到大学二年级的大姑娘了。
她说,珍姐姐一点都没变。
我说,变是肯定有的了。
02.
表妹说的没变大概说的是外貌上的,而内在的变化,比我小17岁的她又怎能了解?
胶原蛋白的流失直接显示在脸上,轮廓模糊是最明显的岁月滑过的痕迹。大家都说,脸部可以保养,维持它的弹性,保持年轻。10年前的我对外貌的关注大大多过于现在。都说结了婚的女人都会变懒,懒得保养,懒得打扮。也许不是因为懒,而是知道,时间有限,知道有些事情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也许也是因为从天花乱坠的美容广告中清醒过来,皮肤的年轻状态可以不用美容产品来维系。
10年前的我,是怎样的,在做着什么?
现在的我,又是怎样的,在做着什么?
03.
10年前,即是2009年,那是我前一段事业较为顺利的时期。
2006年,从第一份工作的地方迁徙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投靠亲戚,开始一份从来没想过的职业——留学顾问。
那时连哪个国家具体在哪个洋、哪个洲都不是很清楚,而这份需要诸多综合知识的工作让刚开始的我屡屡碰壁。不懂得行业术语,在电话中被客户发现出破绽,知道是新手,要求换人;不懂得有系统地介绍国外的院校,做留学计划,让客户快速签约;不懂得识别老板的心里独白......一切都无所适从。有时候把案子搞砸了,客户、老板也会责备,心里愧疚又委屈,开始感觉到生活怎么处处是险阻?
在新的城市没有可以诉说的人,给原来要好的同学打个电话,却感觉同学是那样的遥远。才发现,远火终究是救不了近火的,也发现,出来工作一年多竟还停留在同学与同学间的友谊。而这份维系是多么脆弱,异地恋的爱情都敌不过距离的吞噬,更何况是往日的同学情。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再也不和谁诉说了,那玻璃的心,也慢慢地学会自补。那玻璃的心,也慢慢练就成有钻石的坚固。原来觉得挫折的、受委屈的事也越来越看能得开。获得应对困难的能力首先是接受困难的境遇。
现在有些年轻读者跟我说,刚出来工作,很迷茫。对于这样的迷茫,能有多少人可以避免?这些迷茫都是通往明朗的必经之路。
时间啊,流逝肯定有它流逝的意义。
04.
那个懵懂的我,在混混沌沌中,随着生命的河流,飘着前行。命运安排,变化目不暇接,有时候不由得人来问个究竟,就已然在路上。
公司人事变动,我,由一个还对这个行业一脸懵懂的新员工要担负起一间公司的所有业务。虽然公司小得只有一桌麻将的人数,却做着几桌麻将人所做的业务。2007年开始,仗着留学行业的红火,我也一下子长大了。
读懂了老板的内心独白,一度成为了他口中的“摇钱树”。大的留学公司,不同的国家、咨询、文案、地接都是分开来管理的,而在我们的小公司里,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感谢那段日子,也感谢这样的机制,我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翻开日记,找到了2009年的。那时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古筝。每天不是埋在电话里,就是埋在大堆大堆的资料里,脑子里全是如何把客户的资料屡清楚,让签证官放行。那时的签证比现在可是难得多了。现在想想,其实在10年前我就以文字工作为主了,只是那时候的文字都不是发自内心的书写,是以三寸不烂之舌把一个极有可能被拒签的案子做到通过。用老板的话说,做留学,让你坚持下来的是成就感。
是的,不同时期对成就感的期许和感受也不一样了。
也庆幸,古筝让我过滤了生活上、工作上的杂质,一弹起琴来,什么都忘了。那时,对未来理想的另一半,“听我弹琴”是一个期许。
05.
也是10年前,第一次开始租房子,之前的日子要么住在亲戚家里,要么住在公司的宿舍里,那种孤单和无助感随即而来。虽然从小学6年级开始寄宿,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并不新鲜,可工作后的远离增添了现实对自己能力的考验,增添了自己和现实的抗衡,日子就不再是容易的了。
每每走在街上,看着母女手挽着手逛街,散步,总是艳羡,而在异乡的漂泊感是如何也不能和父母提起。
那租来的房子只有10几平方米,一个大单间配着一个小阳台。房子老旧得不想提起,是一间大企业遗留的公司宿舍后来对外出租。我的那一间在一个角落里,看中它是因为它离办公室只需5分钟步行,以及我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门前,不需要走太多破旧的楼道,不需要跟任何邻居接触。
住在那里的人多数为单身,有一两个家庭。有一个妈妈,嗓门巨大,骂起老公和女儿来整栋楼都听到。那时心里想,是什么样的生活让一个女人破口大骂,而那个男的一点都不吭声?有时,远远地瞅见那黑暗的房子,那杂乱的摆设,让人想到贫民窟。如果那是贫民窟,那住在不远处的自己又是什么?那时对破旧楼道的抗拒,那小段路巴不得可以飞过去,把自己的那扇门一关,就可以进入自己的世界里。那里有琴,也算是一片净土。有时候,晚上弹琴,想着琴声在这破旧的楼道里飘着,有些凄美,又有些孤独。
孤独也好,能让人沉静。
现在想想,以当时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找个更好的住所。我为什么蜗居于那样的地方?
那时对自己是苛刻的,现在才意识到应该对自己更好一些;那时对生活也是节俭的,也是对未知的恐惧,因为内心知道,万一未来需要用钱,除了自己无人可帮忙。那是典型的没有活在当下,担心未来。而现在,也不得不感谢自己当时的节俭,能让我在创业期间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支撑自己的开支。
金融广告里一直在说,钱不是省下来的,是投资出来的。
我觉得可笑,当一个人没爹没妈可以拼,又没有节制,如何拿出第一笔可以投资的钱呢?
节制是一种美德,我所信奉的信仰也如是说。
自己创业之后,住在小镇上,出一趟城坐公车要一个半小时。老板抱怨,辞职后回去看他的次数少之又少。我说,实在是路途遥远,坐公车颠簸得难受。他说,再买一辆车,那么节俭干嘛?对于一个家庭拥有一辆车我觉得已经足够了。两辆车,不管是对环境还是经济都是一种负担。在这一点上我和先生有统一的认识。10年前自己对物质的节制也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明确,现在的节制更多是从一个家庭出发而非个人了。
06.
10年前还谈了那现实中的第一场恋爱。
日记里内心的话语是陌生的,陌生到让自己有点不敢看下去。那是一个渴望尝试、憧憬两性、无所畏惧的一个年轻女性。她曾经是那样鲜活地去体验爱情。当一个人开始接受以前的自己,便对自己产生了怜悯。我对自己产生了怜悯,获得一种感动,为自己的生命感动。抚摸着自己的脸,如今这个人看着以前那个人,这种感觉叫接受。那是培育当下的养料,那是以前绚烂过的花朵,才有了如今不需要再证明什么,甘愿待在角落里,看着日月星辰的变幻,自有一份定力。
对爱情的理解,势必先从浅薄才能到深刻,那鲜活的体验无不是为了遇见他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人是一种奇怪的造物,不懂的时候如何也懂不了,该懂的时候就懂了。爱情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里程碑,26岁才谈第一场真正的恋爱,算是早还是算是晚?
每个人对某些事情的体验都有它固定的时间。有些读者说,我都这么大了,还没谈过恋爱,是不是不正常?
没有人规定要多少岁谈恋爱。有的早,有的晚,都是每个人走的不同路径。当到了那个时间,去体验,过了那个时间,放下,继续走,这才是超脱。而能走得出来,也就蜕变了。
表妹说的我没怎么变,那都是假象。万事万物怎么可能不变?连物质上的东西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着,何况是人的心。
上萨古鲁的内在工程时,他从物理的角度来谈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他说,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每分每秒都在分解,你看到的,到达你眼睛的,已经是过去的景象,那已经不存在了,整个你所看到的世界都是虚幻的。
他这么一说,更加明晰这份“虚幻”的实际了。是啊,看到的,听到的,都已经是过去的,我们为什么还总为过去的事情而耿耿于怀?为什么还要拥有什么?
除了那抽象的爱,没有任何的拥有是永恒的了。
07.
10年前的人际关系极其的简单。没有在大公司里待过,无需为同事间的相处而消耗能量,一张麻将桌的人数,再有什么过不去也是一顿饭的时间。然后就是自己的家人、学生家长和琴友,再来就是后来信仰上的朋友。
当初决定要和先生结婚,家里人说,你接触的人不够多,你那么单纯,你又不会看人,你怎么知道他是个可靠的人?
那时,单纯竟变成了一种障碍,一种自己选择伴侣的障碍。
后来,家人还真的不放心我看人的本事,还背地里去打听关于先生的为人。而我在他们这样的说辞之下,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到底单纯的人所看到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所以,才有了《出走的喜鹊》里,喜鹊世界里的分崩离析。
如果10年前那样的人际关系大家都觉得我不会看人,那么现在岂不是更糟糕?
10年后的人际关系更加简单,大体就是家人、读者、信仰上的朋友了。读者是隔空的,那么剩下来互动的就是家人和信仰上的朋友。连家人里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都没有。这么梳理一下,我竟有一种轻松感,也有一种庆幸。如果不是这样,大概也不会有我现在从事的文字和疗愈工作了。
一位男性读者读完《出走的喜鹊》,说,从你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你身上的纯然。
这么看来,我真的要感谢自己的单纯,它是我创作的源头,我要捧在手里精心呵护。
08.
10年前是万万想不到现在的生活的,就如我现在也无法想象10年后的生活。
前些天为了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拟了一个严格的作息表。对于我来说,时间是自己的,怎么安排都行。可在两性相处上,这样做就不行了。
我从早上5:15到晚上睡觉前都安排得妥妥的,并努力遵照这个来生活。先生觉得我把他忽略了,因为我没有把和他相处的事项写上去,我做这个表的时候心里没有他。
确实是,我是基于自己来安排生活。10年前练就的,除了能力之外,还有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有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长时间的独立生活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加上现在在家里工作,从事的都是文字,这种个人主义就更加明显。一方面,文字工作者,特别是文学类的,需要一种隔绝感,隔绝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和互动,方能进入一种可以创作的状态;另一方面,这份隔绝又不能太绝对,我们也需要和世界的联系来保持创作的源泉。可以说,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总需要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因为这样,我经常会被人认为是自私的。当有这样的评判出现,我唯有做出调整,因为再也不是一个人生活了。
09.
这两天在做第十二期写作课的招募,在学员报名之前拟了一个问卷,确保他们真的知道自己报的是什么课程,自己真的想尝试并且根据课程要求在生活上做出很大的调整。
我的课程就像一个产品,对于想来买,还问人家为什么买,适不适合用这个产品,这无意识是自己给自己设置销量的屏障。10年前的我,在做留学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而现在的我会了,这种信任、知晓,发自内心的意愿比什么都重要。而我也不再患得患失,那些不适合的人群相遇在一起只会消耗能量,正如不适合的两个人恋爱、结婚。事业也一样,我所付出的服务也需要达到合适的人群,这份服务才有意义,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人数、金钱和名誉。10年后的我,知道什么是心中所要,并为之坚持。
10.
这两天,做问卷的人反应不一,这个过程也甚是有趣。回溯当初自己做这个年底疗愈专场的念头是如何发起的,那是在一次洗碗的时候,这个念头飘了过来。有些念头,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抓住了就是抓住了。没抓住的,也不知道自己浪费了多少恩典。这么想来,做着这件事是多弥足珍贵,它集齐了多少缘分才在这浩瀚的大网中截取了那么一点可以为之行动的动力。而10年前的我,不会有这样的体会。
岁月留给生命的不只是胶原蛋白的流逝,轮廓的模糊,还有丰盈的内心,扎实的内力,让我们可以继续待在角落里,满足于日月星辰的变幻。
愿你,愿我,都安详。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