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廉明:“召公棠”
2019-03-20 本文已影响50人
牧都里
今天我们来学习夏商周时期的一个新的典故:《召公棠》。
典故简介:
传说燕国的开国之君为燕召公,他是个特别明察秋毫而且亲近百姓的人。他常常在自己的封地巡视,有一次就在一棵棠梨树下,与公侯百姓们研究国家大事,判决刑罚;所有在场的人都各得其所,没有失职的人。后来,召公死去,老百姓为了感念他的仁政,常常来棠梨树下缅怀他,并且表示永远也不砍掉这棵树。
典故由来:
《史记·燕召公世家》: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同“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代,召伯所。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炆钊浅解:
我们喜欢把与名人有关的一些事物赋予一些特别的含义,用以缅怀,也用以自勉。尤其对于一些对百姓有恩情的人,与他有关的事物都成了圣物,就如这典故中的一棵曾经给予召公阴凉的棠梨树,成为了后人的敬仰。虽然,这种行为符合天性,但有时,我们似乎也做的有点过分。像本文中的“召公棠”还好,只是不去砍伐,留下来作为一个纪念。有相当多的却是变成了一种恐怖的信仰。比如,佛教的佛像,孔子的庙宇,甚至好多名人的故居,我们行走其中,很少能想到这雕像,这故居,这庙宇的真正作用是提醒大家曾经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存在过,我们需要向他学习xxx,而更多的只是把这一些雕像,房子,变成了敛财的工具,这象征,也就有点变了味道。如这“召公棠”以树念人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典故小结:
后人常用“召公棠”来称颂惠政及百姓与官吏的善言善行,也表示亲近百姓的意思。
典故示例:
陆游《严州到任谢表》
网络图片 侵权删除“憩棠阴而听讼,期无附于家声;及瓜戍而代归,尚少酬于君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