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总说“随便”,就别怪人家当你是随便的人

2017-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聊解自己

聊解自己

坦诚自己的需要

是对自己最大对尊重

上周末,有个很多年未见的朋友来厦门玩,我很开心的迎接她的到来。

就餐的时候,我问她,你想吃什么,她说随便。

我说吃鱼吧,她说鱼太腥了,不太想吃。

我说吃火锅吧,她说天太热了,会一身汗吧。

我说吃牛排吧,她说太上火了,清淡点的吧。

我说吃闽菜吧,她说自己天天在家做闽菜,想换种口味。

......

最后,我们逛了好几个商场,才“随便”选了一家粤菜店,最后她还是挑三拣四的说这不好那不好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是很让人头疼,差点没把我逼疯。

undefined undefined

现实中,我们确实也常常遇见说“随便”的人。

有的人,确实是不挑,觉得都行,比较能够欣然接受他人的安排,这样的人也就是真的“随和”,不算太难相处。

而有的人就像我的朋友这样,嘴上说着“随便”,事实上却十分挑剔。跟这种人相处起来,压力好大,分分钟就累瘫了。

她说随便,并不代表没有需求,只是她不愿意主动而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总试图表现的特别识大体,随和,无欲无求,期待别人猜到你想要什么,并主动把你想要的给你。

谁都有这种期待,但是却并不是谁都能满足这种期待,只有明确自己的要求,对方才更有可能满足自己。

undefined undefined

遇见这样的朋友,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少去接触,但如果身边的亲人是这样的,我们又该如何呢?

另外一个朋友(以下简称K)的母亲就是这样一种人。

刚毕业的时候,K常常给母亲买礼物。

买衣服,她会嫌弃买的不好看,或者太贵;买保健品,她会说没有用,都是骗人的;买吃的,她会说家里都有,别浪费钱......

被她一再的打击后,K再也不给她买了。然后她母亲开始心理不平衡了,说K都不关心她。K自然委屈得不行,于是来向我诉苦。

然而,并不是K的母亲故意无理取闹,而是她自己的“糊涂”了。

中国的文化教我们要含蓄,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一旦说出来,就意味着你是“自私”的,这就意味着会被卷入到道德评判中,从而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羞耻感”。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很难讲出自己的需求。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对并承认自己的需要的基础,是要有强大的自我接纳能力的。

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能力。于是,“随便”就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undefined undefined

但实际上,除非你真的可以“随便”,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否则千万不要说“随便”,这样不仅不会给你带来好的人际关系,反而会徒增烦恼。

换位思考一下,一句“随便”,听起来很轻松很容易,但那并不是真的要你做主,要你随便,而是要让你去猜他真正的意图,其潜台词就是,他不说出来,你也应该知道。

而这就给了对方很大的担子,对方要思考的是,你到底想要什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她满意。

如同我朋友那样,我要考虑她到底喜欢什么口味,什么环境等等。我就感觉她在给我出难题,我需要反复的猜测、确认,最终导致我精疲力竭。

而自那以后,我对她也再不如从前般亲近了,因为跟她相处起来,太累了。

undefined undefined

另外,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事事“随便”,那就意味着他成功的压抑了自己的需求,根本没有正视自己。

然而,压抑自己需要的人,这些需要并不会因为压抑而自行消失,只是变换成其他的比较隐蔽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种形式就是,彻底否认自己的需要,对别人各种讨好。但是,当你都不尊重自己的需要的时候,你又如何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呢?

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为自己的需要找上一大堆的理由和道德标榜。如果对方不满足自己的需要,那就是道德低下。就如同K的母亲一般,对自己的女儿进行道德绑架。

undefined undefined

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在给自己和他人制造麻烦,所以,何不诚实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呢?这并不可耻。

只有敢于直面承认自己需要的人才有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

对于总说“随便”的人,请敬而远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