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空间第(七)期
66.《中华上下五千年》
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远古走到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铸成了灿烂的现代文明。马克思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它反映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华上下五千年
、不断推进文明进步的历程。今天的世界是过去世界的继续和发展,如果割断历史,就不能全面地、正确地理解现实和展望未来。”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才发展到今天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们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明的精华,凝结着华夏儿女改造世界的不朽功业,更蕴涵着博大恢弘的民族精神。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远离历史文明、头脑中失去这方面知识的人是贫穷的。”
67.《中国世俗与小说》阿城
作者简介
我叫阿城,姓钟。今年开始写东西,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了几篇中短篇小说,署名就是阿城。为的是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出生于一九四九年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半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传统的说法,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这之后,是小学、中学。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一九七九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这样的经历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象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68.《美学散步》宗白华
宗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她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除新增若干照片、校正部分错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宗白华,(1897-1986),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
1920年赴德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69.《纪伯伦》纪伯伦
纪伯伦 The Prophet 先知 生命和真理的智慧箴言 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于1883年1月6日生于黎巴嫩一处名叫布雪里(Bsherri)的地方 布雪里位于黎巴嫩的“圣谷”瓦第.卡地沙,悬崖旁的平原上,卡地沙以其丰沛的水源和青绿的 柏树林闻名,当地居民称这些柏树林为“上帝的柏树林”而今,人们称纪伯伦家旁边的柏树林 为“神圣的柏树”纪伯伦的童年便是在“神圣的柏树”下度过的。 纪伯伦生长在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家庭中。母亲卡蜜拉是一位马龙教派牧师的女儿,美丽 聪慧,多才多艺。在和纪伯伦的父亲结婚之前,是一寡妇,育有一子--彼得(Peter)。嫁给纪 伯伦的父亲之后,所生的头一胎便是纪伯伦,后来又陆续生下两个女儿--苏妲娜(Sultana)和 玛丽安娜(Mariana)。 童年时期,纪伯伦的母亲自教他阿拉伯文和法文,以后,又请家庭教师教他英文。 1888年纪伯伦随母亲和哥哥彼得与两个妹妹移居美国波士顿,父亲为了守护家中的产业仍然留 在故乡。到达美国之后,彼得以经营杂货店维持生计,而纪伯伦继续求学。在学校中,纪伯伦 的表现相当优异。 1897年,纪伯伦返回黎巴嫩以便接受祖国的教育,于是他进入贝鲁特的一所教会大学就读 继续研读阿拉伯文和法文,并且选修了医学,国际法及宗教史和音乐等课程。1898年,暑假期 间,纪伯伦随父亲旅游中东各地。心灵豁然开朗,开始以丰富的思维和充沛的情感架构自己生 命。十五岁时,他以阿拉伯文写下《先知》的初稿,并主编一份文学与哲学刊物,名为《真理》 十六岁时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诗。 1900年时,他开始热衷于绘画,依据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多幅早期回教诗人的画像。 1901年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即旅游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并前往巴黎学画。 1902年开始大量创作,其中《叛逆的精神》(Spirts Rebelious)一书被形容成“危险的,叛逆 的毒害青年的”作品,出版不久,即被士耳其政府查禁,焚毁,纪伯伦也因此书而被教会除名, 被政府放逐。 1903年,土耳其的新政府赦免他的放逐。他在巴黎专心学画,并曾举办过两次画展,在这 期间认识了当时的知名人物罗丹,梅特林克,德布西等人。 1910年,返回波士顿,于同年岁末移居纽约,此时他的声誉日隆,阿拉伯语系和英语系民族 都知道有一位纪伯伦,是诗人兼画家,罗丹称赞他为“20世纪的布雷克”。 纪伯伦幼年在“神圣的柏树”下度过,青年时在繁华的纽约度过,形成了他的双重性格,赢 得“神秘者”“哲学家”,“沉静者”的尊称。 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病逝于纽约。当时,成千上万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涌到他 的灵前瞻仰遗容。后来移柩于波士顿时,更有许多人痛哭不已。6月,遗体运回贝鲁特,葬于布雪 里山上的寺庙中,在灵柩上覆盖着两个他所热爱的国家的国旗--黎巴嫩国旗与美国国旗。 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与他所受到的尊崇由此可见。
70.《小城三月》萧红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姨——翠姨的爱情故事,作者以一个家族小辈的角度,用淡淡的笔调、平稳的口气讲述了这样一个无疾而终却又透着无尽悲凉的故事。翠姨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同时又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只能用死来了却她的一生,然而她所爱的人——“我”的堂哥却至翠姨死后也不知其为何而死,这对于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悲哀。然而,春天已逝,飘然而过,乃其追溯,难寻其影。
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30年因反抗封建家庭的迫害离家出走。193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离开东北,几经颠沛流离,三十一岁早逝于香港。
萧红文笔沉郁优雅,擅长勾勒芜杂而生动的生活面貌,作品细腻深刻,委婉而隽永,深受鲁迅、茅盾等名作家激赏。著有<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等书。
(2017.8.28——201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