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剧里有每个人的爱情?
前不久,初代“道明寺”松本润客串了《花样男子2》。由于侧颜杀伤力太大,加上积淀10年的花男情怀,日本推特又双叒叕一次不负众望地瘫痪了。
雅虎的热搜也被占领除《花样男子》外,不少人脑海中都有关于“羁绊、嘴炮、跑跑跑”等日系爱情桥段的回忆。
细心的话你会发现,虽然套路相似,但这些年来,霓虹金关于“爱情”的解读一直在变化。
质朴而现实的90年代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人民的心态彻底“平成”起来。编剧为迎合日渐佛系的观众,写起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故事。
这种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手法,成为日式爱情剧的基本风格。
比如1991年富士电视台放送的《东京爱情故事》,该剧生动地展现了在办公室搞多角恋的下场。
其中女主角赤名莉香的笑容至今都是许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和那个年头逃不开“车祸、癌症、治不好”的韩剧不同,当时的日剧将泡沫时期的女性欲望具像化,大多都是纯情漫画改编的故事。
1993年的《爱情白皮书》便是漫画改编的佳作。其中由木村拓哉饰演的取手治向女主告白的场景,更是在日本引发了一股“爱白抱”风潮。
由于主要受众群体是中年妇女和职业女性,所以人物设定通常是有着“时髦工作”的帅哥美女,比如广告公司职员。
1996年的《悠长假期》更是突破漫改的局限,没有滚烫热烈的情爱倾诉,没有犀利尖锐的个性碰撞,也不见花前月下的浪漫抒情,而是把心中的悲喜寓于日式含蓄之中,展现出一种平淡质朴的日式浪漫。
追逐希望的00年代
千禧年的到来让整个世界沉浸在欣欣向荣中,日本经济也从大萧条中逐渐恢复。
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日本人压力山大的生活更加“高效”。而隐藏的社会问题也如退潮后的礁石,逐渐暴露出来。
所以,这一时期的日剧在探讨社会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对感情的描写更为细腻与完整。
2005年的《花样男子》讲述了一个童话般美好的故事,在灰姑娘与王子的百年套路里还提及了校园欺凌对人的摧残。
但无论经历多少困难,日剧都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观众,给困境中迷惘的人以希望,赋予他们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例如2007年的《求婚大作战》,男主通过穿越时间这种浪漫的方式,弥补错失的遗憾。就算期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他都能重新努力。
2008年《最后的朋友》作为揭露社会问题的佳作,从多方面展现了不同类型的人面对感情问题时迥异的处理态度。
故事的主线围绕友情与爱情,或者说不同的爱情之争。走的是致郁风,但结局还是充满希望。
新女性的10年代
2010年后,日剧多方面发展,基于女性视角的剧多了起来,其中不乏左手收视率右手口碑的佳作。
从此,日本爱情剧开始向职场女性生活和回归婚姻家庭两个维度分化。
以职场女性为主角的日剧不再拘泥于爱情话题,将工作与爱情结合,着重刻画职业女性的工作面貌及日常生活。
比如《校阅女孩河野悦子》,将事业剧的主役从“社会主力”的男性转移到年轻女性身上,通过十元的亲身示范,教导女孩们如何在认真工作的同时,追求“势均力敌”的恋情。
众所周知,日本女性结婚后,大多都会放弃工作成为全职太太。但全职太太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轻松愉快,她们常常在“对家庭的奉献”和日常琐事中迷失自己。
2014年的《昼颜》与《失恋巧克力职人》都是描写全职太太婚后产生情感危机的作品。
《昼颜》探讨了内心感情空虚的主妇对爱情的渴望,而这份渴望却发展出一场不伦之恋。
《失恋巧克力职人》虽然被一些观众看作“白莲花和备胎二三事”,但也展现了精致太太的鸟笼人生。
归根结底,影视剧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时代变化的显性表达,是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的外化。
王家卫认为: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
优秀的电视剧也是如此。
除了时尚的穿搭,精致妆容和撩汉技巧外,好的作品能让你在对角色产生心理认同后,带入自身的情感体验去领略不同时代的人生,然后用更开阔的眼界,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