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每天写1000字

把人分类的不单单是高考

2015-04-01  本文已影响1276人  Yanjun

起因是在微博上看到@易江禾转了这篇文章:《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顺便谈谈想法。

1

很多事情都是毕业以后才知道的。

毕业那年,参加汉办志愿者项目,我们学校是第一年收到项目通知,具体能派出几个人不确定,最后我和另一个同专业的同学报了名,通过了省教育厅的审批,参加培训,笔试面试后顺利派出。

当时福建省有两个培训点,我们在厦大,还有一个在福师大。分班的时候,所有人的大学都在名单上,一看,总共一百六十个人参加培训,厦大、华大、集美,每个学校都有四五十人,像我们这种小学校,基本就是个位数,两个、四个。某个师院貌似有十来个。

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我看来,就是高考。因为你高考少了别人多少分,去了一个差一点的学校,可能在面对某些机会的时候,整体的概率就小了一些。

培训开始之后,我发现,很多学校志愿者项目已经持续好些年了,大家以前就关注过这个项目,有一定了解。而我们是在群里看到文件的时候,才知道这个项目的存在。

当然,上述的状况是,我还是有机会的。第二年,我们学校有了第一批的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省教育厅的文件却没有发到我们学校,至今为止,我和那个女孩成了我们学校唯一一批派出国的对外汉语老师。要知道,我们学校的的确确是通过审批开办了对外汉语这个专业的。但是他们,都没有机会走汉办项目。

2

男友所在的学校,今年系里研究生比去年多招了一些,一半以上都是本校或者外校保研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考研过来的。系里老师在面试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考得非常好,但是面试的时候一问三不知。看了看学校,就是那种出了名的大二大三就开始准备考研的学校。有的学校真的就是有那种传统,疯狂程度可能和河北的衡水中学差不多。系里老师觉得这种学生不该录取,但是学校最后还是决定录取。

一开始,很不理解。这样的人只会考试,即便研究生毕业了,走到社会上又会怎样呢?很快就发现是自己多虑了。他们根本不会跟那些社会上的人竞争。他们很可能会读博,在一个好学校读完博士,基本就被国企、科研机构消化了,进入私企、外企、民企的少之又少。拿王童鞋今年同届毕业的博士生来说,他们这届班里一共是二十四五个人,四五个去了大学,大部分去了研究所。

国家培养了这么多博士,最后其实都是内部消化了。真用不着我们操心。

3

菲律宾的后任@转转是考上研究生后,延期入学,去了菲律宾一年。她现在在北语读研究生。前不久和我说有个机会来美国参加一个合作项目,在这边读两年。毕业后回国留校服务,组建一个新的系。她的原话是:一个留学机会就这么从天而降。

是的,无论在哪儿,多差的学校,你都有机会。但是你常常想象不到,在好学校你可能会有哪些机会。就像一个农妇想象不到皇后的日子。

4

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积累,可能会给你换来一个更好的平台。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时刻。

午饭的时候,同事们聊起一个转学回国的中国小留学生,说到学校把她的东西打包寄回国花了一千五百多刀。我和另一个同事都惊呆了,觉得,她即使把这些东西带上飞机也花不了这么多钱。另一个同事幽幽的说了句:对她家来说,这点钱应该和一百五十刀也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方便。

想想也有道理。

父母辈的付出,积累,换来的就就是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些小留学生的家庭来说,父母辈的积累给了她们免受高考「摧残」的机会。给了他们更广大的平台,小小年纪,英语流利,美国优质的私立高中培养出来,进入的也都是美国一流的大学,真的是得天独厚。

在国内,高中是把人分类的机器,但是把人分类的机器不单只有高中、高考。只是高中这个阶段太惨烈,太多的人在高考结束这个阶段,就被这个机器分了出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