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人微不一定就言轻,家长你这样做好吗?

2018-03-17  本文已影响28人  艺彩飞扬

早上送儿子到学校,在学校门口看到学校保安与一男性家长在争执。

仔细一听,原来是保安在学校门口维护秩序,一个小男孩在进校门时,脚下踢着一个废纸团,保安看到,让小男孩把纸团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小男孩爸爸听到保安的话,不愿意了,于是双方就争执起来。

在争执的过程中,我听到保安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是班主任让孩子捡起这个纸团,可能就没有现在的争吵了。

听了保安的这句话,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他。

一个看上去很年轻的小伙子,个子不高,白白净净的,仍然很稚嫩的面庞。心里禁不住暗暗为他点赞。

他说的对,如果是老师让小男孩捡纸团呢?在学校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事而言,保安也是学校里的工作人员,保障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安全。让小男孩把那团纸捡起来没毛病。但是,家长为什么反应这么大呢?

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有影响力如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人们都有一种“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因此,这两种心理就诞生了权威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作为家长,除了权威效应更重要的是缺乏对保安人员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尊重是一种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尊重。

懂得尊重别人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真正做到尊重别人,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话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如果能很好的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别人百倍的理解和尊重。

一家生意红火的蛋糕店门前站着一位衣衫褴褛身上散发着难闻气味的乞丐。旁边的客人都皱眉掩鼻,露出嫌恶的神色来。伙计喊着‘一边去,快走吧。’乞丐却却拿出几张脏乎乎的小面额钞票小声地说:“我来买蛋糕,最小的那种。”

 店老板走过来,热情的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小而精致的蛋糕递给乞丐,并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说:“多谢关照,欢迎再次光临!”乞丐受宠若惊般离开,要知道他从来没有受过如此殊荣。

店老板的孙子不解,问道:“爷爷,你为什么对乞丐如此热情?”

店老板解释说:“虽然他是乞丐,却也是顾客呀。他为了吃到我们的蛋糕,不惜花去很长时间讨得的一点点钱,实在是难得,我不亲自为他服务怎么对得起他的这份厚爱?”

孙子又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收他的钱呢?”

店老板说:“他今天是客人不是来讨饭的,我们当然要尊重他。如果我不收他的钱,岂不是对他的侮辱?我们一定要记住,要尊重我们的每一个顾客,哪怕他是一个乞丐;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顾客给予的。”小孩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尊重要发自内心,这里的“尊重”绝不是社交场合的礼貌,而是来自于人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关爱、体谅与敬重,这样的尊重绝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响;惟其如此,才最纯粹最质朴也最值得回报。

心宽一尺路宽一丈,敞开心胸善待所有人。无论是你喜欢的还是讨厌的,无论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敌人,都要尊重他们,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为此我很想对前面的家长说声,你这样做好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