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文盲更可怕的,其实是美盲
01
如果你愿意观察,或许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人群:
他们在网上晒自己亲手做的美食,看起来虽然不够美观,却还算诱人。
但你一细看,发现盛菜的器具,既有塑料盆、不锈钢碗、也有小铝锅、搪瓷缸,这些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器具一瞬间就消灭了你一大部分食欲;
他们银行卡上的数字可以被定义为富有的人,但看他们的居住环境却是个穷人。
上世纪80年代的简装修,开裂的地瓷砖、脱漆的旧家具、大脑袋的电视机......;
他们备好了供养小孩从小到大的生活费用,但给自己小孩穿的却是破破烂烂的衣服,大部分还是别家小孩的旧衣。问起缘由,说是小孩子也不懂什么是美。
不难看出,这类人群的生活中总少了些什么。是的,他们丢失的正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情趣”。
何为生活情趣?作家江徐的见解值得一提:
所谓生活情趣,就是用意趣之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并挖掘其中的美,为我们所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579/dcea3b8310f41bf1.jpg)
02
那么,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生活情趣呢?
有这样一则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一位华人在美国奋斗了很多年,经过艰苦的打拼,终于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了一幢豪宅。可他没有时间打理,就雇了一名佣人。
他仍旧每天早出晚归拼命工作赚钱,而佣人却住在他的豪宅里,每天享受着美食,在花园里散步,在他的健身房里锻炼,在他的游泳池里游泳。他在拼命赚钱,佣人却替他享受劳动成果。
正像故事中的那位华人一样,许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在人生的旅途上匆忙前行,我们忙工作、忙学习、忙交际、却忽略了欣赏沿途的美景。
等到某个时刻突然回首,才发现,我们曾经那么努力都是为了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可忙着忙着,我们的生活里只剩下奔波的疲惫。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追求生活情趣”在人们的生活动力中,排名最末,远远落后于子女发展、建立人际优势等现实生活目标。
问问自己,你是否也将其排在末位?
此刻或许你会质疑,没有物质基础,何来生活情趣?
其实,情趣不需要物质作保障,也不需要奢华来点缀;相反,有情趣的人,生活越是简单。
试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煜的“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情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579/a4f9647111872efe.jpg)
03
在这个忙碌的物质时代,怎样才能找回生活的情趣?
谈及生活情趣,事实上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必须有一点闲暇的时间才能谈上情趣。
否则,你的生活情趣大概还走在追求的路上。当你能够腾出部分自我的时间,以下给出的3点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找回生活情趣。
①感知世界
相信大部分的我们都喜欢和小孩子玩。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欣赏他们眼中的世界,在他们眼里,世界都是崭新的:
他们会专注地看着一只小虫爬上人行道;
他们会在小花园里采集小花,然后将它们铺在餐桌上的中心装饰;
他们看球类比赛时会如痴如醉地盯着球场,眼睛睁得大大的,拍着双手,发出嘣嘣的响声...
如果我们也开始拥抱内心中儿时的你,我们就会拥有知觉,去重新感知这个趣味横生的世界。试想想你是否也拥有过这样的幸福时刻:
下班经过敞开门的面包店,闻到里面飘出来的香味儿,你的世界瞬间充满了活力;
整理衣服时,突然从旧外套口袋里掏出一张20元的纸币,你欢呼雀跃地喊道:“有钱啦。”
②注重生活中的细节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有这样一个人物:芸娘。
书中记述过她制茶的过程:“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芸娘把茶叶放入花心,熏染花之香气,用天然的泉水烹煮,最后才细细品尝。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美感的细节,让芸娘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像花开一样曼妙。可以说,她用巧手和慧心打理着温情诗意的烟火人生,大概这也是为何林语堂将她称赞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女子的缘故。
事实上,再细小的事物,哪怕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乃至一蔬一果,一沙一石,一针一线,只要你细细挖掘,总能窥探出它们带给你的趣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579/7481d3c2b314a3cd.jpg)
③过一种有审美的生活
每年的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伦敦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可谓吸引了全球的爱美人士争相前往。从这里发出的信息是国际流行趋势的风向标,更是美的标志。
而在街头,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人穿着不协调,甚至搭配得完全没有美感。他可能身上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却搭着一双廉价的夹脚拖鞋。
仅在穿着打扮方面,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差距甚大。试想,一个对生活中最基本的穿着都毫无审美力的人,他的生活会有情趣可言吗?
木心先生曾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现在很多人穷,往往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没有精气神,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换句话说,一个人专注于审美的过程,就是纳悦自己,滋养身心,美好生活的过程。
可幸的是,审美能力不是生而具有的,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一点一滴地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