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很多绘本,孩子还是在低效阅读呢?
你家有亲子阅读习惯么?你的孩子能真正理解故事吗?你知道孩子的阅读也分为泛读和精读吗?你以为增加阅读量就能提高阅读力了吗?
说实话,我之前是没想过这么许多问题的。鉴于小朋友最近反馈不是很积极,问他书里的问题,即便这书是已经看过很多次的了,他都会回答:我不知道,我不会。
我其实对孩子的阅读量还算有信心,可孩子的表现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在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亲子阅读惯常的情形是:孩子要看什么书,我随手拿一本都开讲了。我在一边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孩子在一旁安安静静,听得聚精会神。读完一本,孩子会说:看完了。然后再拿一本让我继续讲,然后再接着下一本。
乍一看,孩子学到了新东西。可是从头到尾,都是我在主导这个阅读过程,孩子只是被动地听故事。你再问他故事里都讲了什么,他只会“嗯嗯嗯”地回应,完全不能跟你互动。
今天看有道乐读阅读课,体验了一回,又听了专家的一些小分享,才知道孩子的阅读,要注重阅读力的提升。因为阅读力就是学习力。
之前在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到这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增进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提升阅读力是我们阅读中尤其要重视的。
所以说,亲子阅读真的不只是拿起书阅读那么简单,这背后也体现着引导者自己的阅读导向和学习力。孩子的阅读同样分为泛读和精读。在兴趣培养阶段,以孩子的喜好来选择书籍,感受书中传递的快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但是,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培养他学会精读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阅读力。
而这种精读,最关键的就是要调动孩子自己的阅读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故事情境里,让故事与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
阅读的更高境界,应该像曹文轩教授说的那样:“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阅读便不能仅仅停留在消遣有趣的浅阅读上,而应该通过‘文脉深厚’的经典文本的细读,去浸润心灵,丰富生命的质地,打好精神的底子。”
其实,这一点很像我们在写作营里,老师提到的那个公式:成功=痛苦+反思+行动。
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读过的东西能与你的生活发生联系,对你的行动产生指引,对你的精神心灵有所滋养,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既然精读对孩子这么重要,那怎么才能真的调动孩子精读的积极性呢?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回孩子手里。
记得之前,孩子每拿来一本书,随便翻开其中一页,我总是习惯性地给他纠正过来,从封面、第一页这样的顺序开始看。现在想想,其实无形中,我正在剥夺他阅读的自主性。
因为谁规定,看书一定要从头看呢?读过一些阅读书籍,都在强调带着问题去读书,才更容易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从前到后顺序阅读,只是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如果打乱顺序,从某一页开始,主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就更容易加深印象。
在这个孩子主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具体如何引导,可参照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提出的“CROWD”五步法进行。这种阅读方式也被称为“学龄前儿童阅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C:completion,补充型提问。孩子看图说话,家长提出前半句,孩子回答后半句,进行对话式阅读。
R:recall,复述性提问。通过重复阅读,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重新梳理故事脉络,回想故事情节,培养复述能力。
O:open-ended question,开放式提问。就故事的情节或者结尾进行开放式讨论,可以引导孩子进入故事情境,给出答案,不对答案做评判,重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W:wh-question,关键要素提问。通过who,when,where,what,why这样的提问,帮助孩子掌握故事重要信息,对故事逻辑主线、整体框架有清晰的认知。
D:distancing question,延伸式提问。也属于拓展型阅读方式,把绘本中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发生联系,可以以游戏方式进行角色扮演,诉说对故事情节、人物的看法和体会。
通过这种方式的互动阅读,孩子才可能成为阅读的主导者和主角,对于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除此以外,还有几个方面需要家长注意:
1、阅读喜欢的建立需要家长、孩子、老师三方长久的坚持和努力;
2、阅读适合孩子年龄的书,这样的书会给他带来阅读的安全感,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
3、孩子的阅读结构不能太单一,要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全面化。
4、家长自身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多阅读一些关于提高阅读能力的书籍,根据孩子的阅读情况,制定相应的阅读策略,毕竟你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孩子的阅读跟成人的阅读其实非常相似。培养孩子的阅读方式,成人同样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阅读力。毕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复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共同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