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读书总结
一月份读了五本书,比预期差一点。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目标清晰,方式干脆。基本告别了电视,网络综艺节目也控制在两档。不盲目购买线上课程,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开始深耕。
二月份读了四本半书,有三本都是在春节期间看完的。放假期间,真是看小说的好时候,借此机会,终于圆了看余华的心思,连买数本,连看数本。
中学的时候看安妮宝贝,在论坛上写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文字。大学的时候看王朔,在博客上写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文字。刚毕业那会看王小波,在电脑里写一半随心所欲一半力求工整的文字。现在看余华,已经不再刻意追求风格,而是更理解写作之于个人的意义。
余华的小说一本接一本,常常沉醉于作者写作的传奇之中。酣畅淋漓,手不释卷。总算品味到一种,从世俗生活中,脱离出来的欣慰。
第二季度总共看了六本书。读书数量低于预期,主要原因,可能还是要怪罪到世界杯头上。
这一届世界杯很精彩,传统强队陆续回家,足球世界的秩序在重新建立。努力、积累、沉淀,用十年、十五年时间培育一支球队,有机会冲到世界球坛的金字塔尖,让人觉得,这一切很公平。
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2018年上半年读书书单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01 |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吴晓波 著
02 | 《科学的广告》,(美)克劳德 · 霍普金斯 著
03 | 《单读》(逃离 · 归来),许知远/肖海生 主编
04 | 《单读》(漫游者),许知远/肖海生 主编
05 | 《宇宙超度指南》,李诞 著
06 | 《回到初衷》,(日)小山薰堂 著
07 | 《现实一种》,余华 著
08 | 《黄昏里的男孩》,余华 著
09 | 《世事如烟》,余华 著
10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余华 著
11 | 《战栗》,余华 著
12 |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李淼 著
13 | 《东鸣西应记》,王鼎钧 著
14 | 《乡土中国》,费孝通 著
15 | 《神枪手迪克》,(美)冯内古特 著
16 | 《囚鸟》,(美)冯内古特 著
17 | 《价格游戏》,(英)利·考德威尔 著
18 | 《孤独六讲》,蒋勋 著
吴晓波先生写过《浩荡两千年》、《跌荡一百年》、《激荡三十年》,直至本书《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发现没有?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经济、文化的周期性变化,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爆炸,变得更迅猛,节奏更快了。从前只够爱一个人,未来够你结几段婚。
《宇宙超度指南》看起来是一本小说,其实篇章之间有点不挨着。一篇一个独立小故事,跟TVB的剧集一样,四集一个单元。打机锋的故事凑在一起,三两个人物贯穿始终,披上一层荒诞的外衣。当我们用戏谑解构主流,通过非严肃的表达,构筑我们的防护墙,内心是否能获得真正的平静。诚如李诞所言,人间不值得,但他真的不迷恋其中吗?
《单读》(逃离 · 归来)这本文集里,最喜欢两篇,《我是苏芒》和《谈谈情,说说吃》。以前在某次活动里,见过苏芒,人如其名,光芒耀眼。明星们见到她,都要凑上来合影拍照。文章里有一段描写苏芒给员工的对象道歉,看完暗自赞叹。作为国内时尚产业的领军人物,居然能有如此柔软的身段,除了佩服,无它。《谈》讲的是抄手。抄手在似饺子若馄饨,佐味小料又体现着独到的川味。入睡前还是不要看此文的好,以免勾起馋虫,增加体重。
《单读》(漫游者)我一直企图用一篇文章写出我对家乡的眷恋,直到我在本书里看见《小城》一文,我才发现,这不就是我要倾诉的内容吗?“我试图讲出那些不可安慰的故事,但这不过是一个太容易被虚妄安慰的小城,就像一圈一直输一直输的麻将,它总能想像着自己会有转手和一个三番的时候,却不知道牌局已经走向终点。”千百个中国的小城,正在上演这故事。
《科学的广告》我对所有自传文本,都抱有极高的警惕性,尽量不轻易被人物历程感动,因为我深知,那里有不可避免的美颜功能。撇开这些,在本书里还是能看到一些真诚的表达。什么是真诚?即,你出身在怎样的家庭,你的人生旅程里,最靠近哪些人,你就天然最适合做那些人的生意,因为你了解他们。叶国富从阿呀呀到名创优品,始终做大众消费品。杜国楹从8848到小罐茶,一直瞄准金字塔尖。这些道理,在这本书里,都已经说明。
《回到初衷》这是一本讲创意的书,语言平实,在阳光充足的午后,相信你能很快读完它。作者小山薰堂在书里说,策划就是服务,服务就是体贴。无论是与人平日里的交谈,还是有意而为之的点子训练,我好像在书里,找到了真正的,关于对生活方式提案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令被提案对象,真切地体会到幸福感。比如,让脸很臭的出租车司机能够露出笑脸,就算一次创意练习。什么?你觉得没难度?你也可以对着你们老板试试呐。
《世事如烟》余华的小说是这样的,大段情节推进,没有特别明确的拖滞,也没有地域性,在《世事如烟》里,甚至用数字代替人名,有一种南美文学的魔幻感。这种文学里的超越性,是令人流连忘返的。
《黄昏里的男孩》这本余华的书,由更多短篇构成。其中有一篇《我为什么要结婚》,有一段这么描写:“我才二十四岁,可我这一个星期过得像个忙忙碌碌的中年人一样,我不能和自己的青春分开得太久了……”我非常喜欢这一句的描写——不能和自己的青春分开得太久了,用这一句来表达中年人的哀愁,这大概就是小说家笔下的精确。
《现实一种》认识余华,不出所料,是从《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开始。那种倾泻而下,一路到底的感受,是整个阅读生涯不太多的经验。我在豆瓣的短评说《现实一种》:文字瑰丽奇异,不知道潮水最终奔向哪里。可以说,余华字里行间冰冷的气息,是非常难忘的体验。
《战栗》本书收录了余华三个短篇小说。第一篇《偶然事件》,依靠书信往来推进峡谷咖啡馆杀人事件的情节。书信一来二去,对凶杀案现场不断复盘、重现,很有一些舞台剧的味道。三篇小说,皆是余华笔下不遗余力的“传奇”。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必须得承认,我个人过往对物理学的理解,或者讲学习,是根本不及格的。虽然书名为《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但实际上离开校园许久的文科生的我,看本书时,依旧存在诸多盲点。
哲科思维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从感性的层面讲,物理学之于西方,是在非常宏观的角度,研究宇宙及其世界变化的规律,更是一种对思维模式的锻造。而物理学之于东方,则更重务实。
在书里,深入浅出的引出物理学当中的诸多名人、典故。如果你已为人父母(特别像我一样,基本把物理学的内容忘得七七八八),不妨跟着孩子一起,再重温一遍量子力学的基础内容。试试,换个角度看世界。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这本余华的书很有自传的味道,在这里你能看到一个温情的父亲,一个虔诚的写作者。书里收录的文章,关乎余华的童年、余华的写作、余华对文艺的态度。
余华在《谈谈我的阅读》里说,“我们应该相信历史和前人的阅读所留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上当……”
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是不是自己真的文艺启蒙太晚了。二十多岁,舍友们都还在写诗的时候,我却模仿着王朔的口吻,记录混不吝的大学生活。
可惜了,在应该写诗的时候,没留下几句骚柔小诗。在应该阅读经典的时候,没有定力去看书。
《东鸣西应记》这本书通过问答的方式,对王老先生《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等“回忆四部曲”做了一个非常详尽地解释,不妨看作是四部曲开篇之作。老先生在书里有一个重要观点:大人物的回忆录是历史性的,而小人物的回忆录是文学性的。我几乎不看“大人物”传记类图书,总觉着那些被加工过的记忆,无法保持它的真实性。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演的电影《胡佛》,就是一个不断通过美化记忆,改编历史的典型。“四部曲”书籍已经到位,七月拿下。
《神枪手迪克》看完这本书,脑海里迸出这句话:每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巨大的光芒,竟成了自己生命中的荒谬绝伦的谎言。谎言是如何形成共识的,关于这个问题,最近应该值得很多人深思吧。
《孤独六讲》书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时刻不忘独立思考。内容浅显又易于启发,市场带出来读一读,会有新收获。看作者蒋勋简介,出生于西安,而我在西安读了这本书,不失为一种缘分。
《价格游戏》价格是一件什么事呢?就是只能通过已知条件来测算、推导,给商品定价。尽管有的商品价值决定价格,有的商品价格决定价值,但是价格是一个需要前置,且在后期才会被考验的事情。
《乡土中国》这本书倒是能提供一些很“根本”的答案,你不难发现,似乎没有一种思想能够比儒家更适合管理中国。当从这本书里抽离出来,走在街上,看见满眼的高楼,你会不会想起巴别塔的故事?乡土中国却演绎着另一个版本:它让所有人都住进巴别塔里,将平面的乡土式的基层,逐步搬运至立体的空间里。如果说原来的乡土式的生活方式,它牺牲了个人私密,却换来安全。那么高楼里的人与人,既丢失了安全感,又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囚鸟》注意到冯内古特的小说,还是因为编剧史航在微博上的推荐。书荒的朋友,可以去他那看看。说起冯内古特,他最大的特色便是,在虚构的人物角色中,穿插真实人物,以增强历史背景,突出人物性格。金庸的小说多是以这样的方式出现,《阿甘正传》也是如此。本书的故事以美国水门事件为起点,但是整体看下来,总体感受是,如果对那段时期的美国历史不太了解,那么你在看书时,会有很多地方,是没有办法体会到作者书写的快乐的。
最后,用余华的在序言里的话来结束2018年上半年吧:
“我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平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