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庄子)
上篇文章讲到,庄子认为:我们只需要自由的发挥“自然本性”,就能获得相对幸福。
实际上,这种自由的发挥往往并不自由,它受到了很多限制,比如死亡,疾病,年老,生。就现代生活而言,“生”的限制甚至会更常见一些。
1. 理解世界,以理化情
这些限制会让我们恐惧、担忧、焦虑、哀伤等等,对于这种局限性,庄子提出了绝对幸福的概念,认为“以理化情”是获得绝对幸福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我们通过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就能削弱这种情绪化,从而获得绝对幸福。
比如,天下雨了,不能出门,大人能理解,不会生气,小孩却往往生气。原因在于,大人理解得多些,就比生气的小孩所感到的失望、恼怒要少得多。
因此,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他可以说是已经得到了绝对幸福。
不过这个方法更强调自然过程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人在自然过程中对命的默认。
其实道家还有另外一个方法。
2. “同一”
这种方法强调万物自然本性的相对性,以及人与宇宙的同一。要达到这种“同一”,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
从本质上讲,这种方法是因为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说白了,就是你的认知达到了更高的维度)
在这个更高的维度上,你看待是非问题就像是站在圆心看待圆周的运动一样。你理解在圆周上运动着的一切,但是你自己则不参加这些运动。这不是由于你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而是因为他已经超越有限,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
在这种高维度认知下看待问题,你会感觉那些区分是非、善恶及好坏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一样,完全没必要区分。
例如,用木料做桌子,从这张桌子的观点看,这是成。从所用的木料的观点看,这是毁。可是,这样的成毁,仅只是从有限的观点看出来的。从道的观点看,就无成无毁。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
补充
在庄子看来,为了获得绝对幸福,理解客观规律和“同一”是两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要达到“同一”的境界,一方面需要提高认知的层次,另一方面就是要“忘知”或“不知”。
所谓“不知”,不同于无知,无知是初级状态,而“不知”是明白其区别但并不会加以区分,因为站在了更高的维度看待问题。就比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世故而不世故”。
这种后来获得的不知状态,道家称之为“不知之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