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忘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些老人之所以被人视作"老朽",是因为他们总是以过去的经验来比附现在的事件,而现在并不是过去。
在商界,随手可以举出一连串的例子:
多年前以几万元资金炒股票,赚了几十万,但近年来连连失利,乃至一败涂地;
多年前做广告设计,一月赚一百多万,但近年来却每况愈下,乃至关门大吉;
多年前做图书批发,几乎做一本发一本,但近年来许多书商离开这个领域,去摆地摊了。
过去的经验是靠不住的,情况随时随地在发生变化。多年前的股市尚不完善,容易钻"空子",但近年来已愈来愈规范化,广告界、图书界也是一样。
当这些行业刚刚萌芽时,较量的只是"敢不敢",谁第一个或第二、第三个去做了,就会赚钱。但一旦这些行业得到社会认同,大批出现,较量的就是"智商"。上面提到的股市、广告、图书几个行业,近年来已越来越高学历化,就是一个明证。
并不是说经验无用,而是说经验必须转化成智慧,而不是"框框"。
道理很简单,在打牌或下棋中,每次遇到失误,牌手或棋手往往会告诫自己,下次要是再这样,就会采取正确的对策,但是,经常下棋或打牌的人都知道,一般永远不会再出现那种牌局或棋形;于是,又会有新的失误。
所以,你面对的永远是新的场景,新的状态,新的气氛。没有一种过去的成规,可以拿来照搬照用。
释迦牟尼反复教诲人们的,就是要以流动的心去观察这个世界,而不要执着。
中国的禅宗更加耐人寻味,师父从来不告诉门徒结论是什么。当门徒提问时,比如问"什么是佛法大义"之类,师父不是踢他一脚,就是说些"吃饭喝茶"之类的莫名其妙但很平常的话。
师父只不过在引导门徒,不要走向一种封闭、教条的圈子,而要向每一个活泼的、生动的、具体的"当前"敞开,在这样一种敞开中,你才能感悟到存在的真谛,感悟到宇宙的广大。
你面对的是永远不会与从前重复的"当前",从前的经验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最终的解决之道仍在于你的创造性发挥。
人们有时会迷信"格言"、"警句"。格言警句或别的什么文字,固然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文字毕竟是一种"死"的东西,阅读的人假如不能像庄子说的"得意忘言"、"得鱼忘筌",那么,这些格言、警句只不过是束缚人的框框。
你应当去捉摸文字以外的东西,文字只是一种不得已的"假借",真正的内涵在于文字以外,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释迦牟尼佛临终前说:我何曾说过一个字。他是担心后世的人会比附、盲从他的言论,而失去了佛法本来的意义。
《孙子兵法》上讲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法则。韩信当年攻入赵国境内,与赵将陈余展大战。当时的形势对韩信极为不利,他的军队完全是瓮中之鳖。出人意料的是,韩信"傻乎乎"地背对着河流布阵。结果,大败赵军。因为背对着河流,无处可逃,士兵只能拼死一战,发挥出极限的潜能。
刘邦也用过此法,却一败涂地。当年刘邦攻占了项羽的彭城,项羽军队誓死夺回。刘邦的士兵退到睢水边,再无退路,只好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被项羽打败。
同样的"置之死地",韩信"生",而刘邦则"死"。因为情势完全不同。
荀悦在《前汉记》中有过分析,他认为,韩信攻打赵国,对赵军而言,是在自己的国境内迎敌,可进可退,无必死的决心;而对韩信的军队而言,大敌当前,又没有退路,只能靠过河卒子,拼命向前,用必死的勇气去战斗。
刘邦却不同,他攻下彭城后,天天饮酒作乐,军心涣散,无心作战。而项羽率领的楚军,眼见首都失陷,怒不可遏,悲愤变成力量,所向披靡。
到底是什么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何的法则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人与事,否则,只是一句空话。
参详经验,阅读书籍,提炼的是创造性的联想,是思路的拓展,而非机械的比附。
随笔/恒之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