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凯威:经典式的“红白脸”教育,80%的父母没有把握好度
带着孩子去商场逛,看到这样一个场景:爸爸允许孩子吃刚看到的糖果,妈妈看到了一把就拿走;
商场里孩子吵着要买变形金刚,爸爸同意了准备掏钱,妈妈对着孩子说“你这次考到A再说”,孩子现场情绪崩溃;
孩子犯错,妈妈说“没关系,这是难免的,下次要注意”,爸爸抄起家伙就想揍孩子:这可不是小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上面这种场景,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熟悉。几乎每天都能在生活当中看到:
几乎从很小开始,我们就会听到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育方法,在这种理念之下,我们常常看到“严父慈母”抑或是“虎妈猫爸”,大体上是说,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一方负责严格教育孩子,强调权威,另一方负责理解孩子,跟孩子站在一边。
客观上来说,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有合理之处,本质上是想强调孩子既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又需要讲究一定的规则,有所“顾忌”,不能为所欲为。让孩子在家中既感觉有理解他的人,又感觉有惧怕的人,在放松和严格要求自己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非常粗暴简单地理解了“红脸”、“白脸”的意思,在这两个角色之间过分强调对立和分歧,很容易过分固执,反而容易误导孩子。
01.
过分强调“红白脸”,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具体来说,过分强调红白脸的对立和分歧,很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1.容易造成孩子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混乱
法国经典电影《四百击》中,看到父母总是毫不掩饰地吵架之后安东尼,出现了一系列叛逆行为。
面对孩子的叛逆,他的爸爸妈妈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妈妈一味袒护他,哪怕他烧了家里的东西都帮忙掩饰,而爸爸会严厉斥责他。
父母之间的这种巨大分歧一步步把他推向了家外,他从一个喜欢写诗,才华横溢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偷窃、撒谎,想尽办法制造麻烦的少管所少年……
如同文中开头提到的例子那样,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年幼的孩子不一定分得清怎么做才是“正确”、“可以被允许和接纳的”,这个时候,他的行为很多是出于本能。
这时,作为养育者的父母的反馈就显得很重要,会或多或少成为他行为的一种准则和标准。
如果爸爸妈妈的态度是完全对立的,那么孩子会一头雾水,无所适从,特别是当父母双方由于这件事情争吵的时候,孩子甚至会在心底认为是自己的错,导致爸爸妈妈争吵起来,充满自责和愧疚。
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孩子既想迎合妈妈,又想顺从爸爸,内在的冲突会比较重,引起语言和行为上的一些反常表现。
为了避免冲突,做爸爸妈妈都喜欢的孩子,有些孩子还会主动把爸爸妈妈的需求放在首位,但自己内心并不舒适,压抑了很多自己的真实需求。
一旦孩子抗不下去或者找到机会,会充分地爆发出来,惊到众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2. 容易让孩子认为父母感情不好
在育儿问题上,做战友还是敌人,会深深影响到孩子对夫妻情感状态的判断。
身边一位朋友,丈夫寡言少语,比较冷,妻子开朗活泼,话比较多。二人搭配也算是很和谐。但就是在育儿问题上,俩人经常有很大分歧。
妈妈认为爸爸过于内向,所以鼓励儿子参加口才训练,多学习表达,生活中,也鼓励儿子多说话,但爸爸认为,行胜于言,经常对儿子说:
“一个男人,那么多话干什么?”
夫妻俩经常会因这种分歧发生争吵。久而久之,敏感的孩子认为自己爸爸妈妈感情非常不好。
在一次作文当中,才刚刚三年级的孩子写出了:“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我真的好担心他们离婚。”
看到作文的时候,这对朋友惊呆了。他们实际上两个人感情非常不错,粘合度也高,就是没想到在育儿问题上的争吵,给孩子造成了这么大困扰。自那之后,才开始调整相处模式。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通过言行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能深深影响到他们,当父母彼此恩爱,有较好的沟通方式,爱才能在孩子心间顺畅流动。
3. 容易让孩子找方法破坏规则
在父母观点对立的情况下,孩子是很难树立规则意识的。因为一个人教他遵守规则,另外一个人经常会教他钻空子。
“去把玩具收拾好了来吃饭!”
“先吃饭,等会再收拾!”
“今天作业还没有做完,还不能睡觉。”
“先睡吧,什么事都比不过睡觉重要!”
在这种长久的较量当中,孩子渐渐明白,规则是不一定要遵守的。当他进入其他场合的时候,很容易成为那个破坏规则,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人。
为了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父母对孩子基本规则的树立上,最好保持一致。
图片来源于网络02.
父母在育儿上,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在育儿的事情上,我们怎么才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又不给孩子太多混乱呢?
如果你仔细观察太极图,就会发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谐,圆满。
这实际上给我们一种很重要的启示:父母角色之间,有差异,有不同定位,但是,整体是和谐一致,共同用饱满的爱,为孩子创造一个安稳的空间。
1. 观念可以不同,爱要一致
父母在具体的事情上观念可以不同,但请尽量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
记得在美剧里看到过一个场景,孩子抱着足球哭哭啼啼找到爸爸说要去踢球。
爸爸没有匆忙下结论,问:“妈妈怎么说?”孩子说:“妈妈说等我们吃完饭再去。”
爸爸立马说,“好的,那么我们一起吃完饭,爸爸陪你一起去踢球好吗?”
孩子看到了父母意见是一致的,并且可以得到爸爸的陪伴,立马有了超出他期望的事情发生,就很快冷静下来不哭了。
这个场景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爸爸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非常在乎太太的意见,才不会损害太太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夫妻双方态度可以不一致,但要在大部分事情上尊重对方的意见。也可以针对具体问题,事先商量出相对合适的一致原则。
如果确实有需要表达不一致的地方,可以冷静而理性地予以表达,而不是情绪化地进行攻击或者是争吵。
当你们的沟通背后涌动着爱和尊重的时候,孩子自然能得到滋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2. 角色可以互换,需灵活变通
有的家庭,爸爸过于严肃,或者把自己困在“养家者”、“权威者”的角色当中,与孩子的互动和亲密度不够;
妈妈因为长期充当“理解者”和“照顾者”的角色,跟孩子过于亲密,长期下去,不仅亲子关系容易出问题,夫妻情感也容易产生问题。
我们更主张,父母共同参与到育儿这件事情上来。在一件事情中,需要父母分饰不同角色时,可以更为灵活变通一些。
比方说,有时爸爸可以充当那个安抚者的角色,妈妈也可以充当那个强调规则意识的人。总的原则是,在爱的前提下,一起默默关心孩子的成长。
3. 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共同探索
有很多家长,特别是爸爸,非常担心妈妈强调“释放天性”把孩子惯坏了,或者认为孩子身上的臭毛病都是妈妈不强调规则惯出来的。
实际上,可能双方的争论都不如各自行动来的有效。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既懂得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给他足够自由,又懂得以身示范,尽力说到做到;做不到时,能够放下顾虑,有正当合理的解释,孩子自然能学到如何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寻求平衡。
行胜于言,当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自己先朝那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