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十大病丨救救孩子吧
新周刊发了一篇文,炮轰审美十大病。
当下,很多家长都在焦虑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但这种追赶,真的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答案吗?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育?学画画、去美术馆?还是学跳舞、去音乐会?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吧。
△
日本有一个针对儿童和学生提高审美的系列节目《啊,设计》,以精妙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图书、日常用具以及工业产品的设计原理,还邀请著名设计大师讲解设计背后的原理故事。
目前已经更新到150多集,每集只有十五分钟,却包含了「设计的观察、素描、拆解、访问名家」等等不同的单元。
节目构架松散有趣,取材来源于日常细微处,总让人引起思考和共鸣,非常适合引导小孩观看。
引导观察:
以身边的日常的物品(包裹、寿司等等)为题,也不限于静态,始终考虑到使用场景。
引导拆解:
一包薯片、一件衣服,所有物品都可以分解,让孩子在分解的过程中了解到物品的构成方式。拆解的过程生动有趣,关键是非常彻底。拆解之后还应再整齐的排列起来,产生一种画面美,无形中也锻炼了孩子分类整理的能力。
引导尝试笔触和配色:
引导角度变换:
十二个人围成一圈,中心放着一件物品,让大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素描写生。
引导光影感受:
每一期还会请到优秀设计师对话。第一期就是深泽直人,MUJI店里挂着的网红壁挂式CD机,就是这位的设计。
日本在设计上的教育竟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这样的启蒙。看过《啊!设计》,大概就会明白日式审美为何蔚然成风。
△
澳大利亚有个神奇的儿童杂志。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是由小孩创作的。印刷第一版的时候,“主编”只有8岁。
这本神奇的杂志叫做《Big Kids Magazine》,每一期都会征集各地“小艺术家”的画作进行精心筛选和编排。
杂志网站封面
BIG Kids Magazine的创始人,是来自珀斯的舞蹈家/作家Jo Pollitt和悉尼视觉艺术家/教育家Lilly Blue。一开始她们只是讨论给女儿买什么艺术品好,突然就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如自己出版一本儿童杂志吧”!
她们搭建自己的网站,向全世界的儿童和艺术家们发出邀请,收到了许多“大小艺术家们”的投稿。看了你都猜不到,这些画居然出自孩子之手。
杂志特有的一个环节,是让大小艺术家们,对彼此的画做出一个“回应”,会邀请真正的艺术家和幼儿创作者交流。让孩子的想法被充分重视。
让大人和小孩在艺术上也能互相交流和欣赏,这就是非常好的美学教育。
△
美育的缺乏,对美感的认知缺失,其结果正在我们的周遭展现。
水哥王昱珩在日本街头,痛心丢失的汉字之美。
我们的招牌。
电影节,应该是艺术的盛宴,但是去年金鸡百花奖凭借海报被嘲上热门,有人做了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和金鸡百花奖的海报对比。
全新出炉,2019北京电影节海报,你怎么看?
故宫,竟然也在审美上翻了车。
审美不只是纸面上的东西,还会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举止。
审美的反面,就是审丑、猎奇,直播平台饱受诟病的其中一点就是无下限的猎奇,这也是审美缺乏的弊端。
杭州网红流浪汉沈巍,被几十个主播团团围住,天天直播,极尽卖丑吸引流量。
号称“横店马云”的主播,想学沈巍吃垃圾桶里的口香糖
就连沈巍堆放垃圾的垃圾堆,也成了另类网红打卡地
有人产出,有人买单,这是一场审美崩塌。
△
前面说到日本的审美教育,曾经那也是我们的辉煌。
往事已矣,属于我们的美学盛世,何时再来?
我们的孩子应该接受的美育,需要家长们用心找寻了。
△
《啊!设计》NHK官方链接 http://www.nhk.or.jp/design-ah/
《BIG Kids Magazine》官网 http://bigkidsmagaz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