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读书的人生,开挂又开心!
在小主文学群里,经常看到@腊梅五朵分享的读书笔记,给我的第一感觉:她的阅读量大,阅读面广,阅读范围广泛到我触摸不到的边界,只能从她的读书笔记里感知一二。
目前@腊梅五朵已经是长安区作协会员,入会的底气就是18篇在简书平台上榜的文章。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她字里行间体现的优雅、恬淡足以体现她的生活状态。
01读书是颜值加速器
如果你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听上去有点玄的话,微博上的“春灯公子”有更接地气的解释:
读书读得多就意味着出门少,不会被晒;
读书读得多就意味着经常犯困,睡眠好;
读书读得多还意味着没有机会谈虐心的恋爱,不会因为心事太重而产生皱纹。
其实,我想说的是读书读得多没有时间去逛街,避免购买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也不会购买很多当时觉得不错而穿在身上并没有那么合适的衣服,变相省钱还结余空间。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活得太简单,衣柜里永远就那么几套服装,运动衣、冲锋衣、牛仔裤、各种T恤,反正够穿。
02读书是解忧炸货铺
记得有一次和先生吵架,懒得争吵,我去书房,他去卧室,分头冷静。
正在气头上的我随手翻开书桌上那本敞开的书,顺手拿起来就看入迷了。
过了一阵子,先生找我求和,看到正在看书的我早已忘掉刚才的不快,他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一段时间,还整个人气呼呼的状态。
人生哪有那么一帆风顺?在我42岁的时候,事业进入低谷,负债很高,孩子刚刚读高中,而独居的姑姐又生病手术住院。
手术时先生和小叔子照顾,他们上班后我去医院照顾,年迈的婆婆住在我家照顾我女儿的生活起居。
那一段我就像个旋转的陀螺,往返于家、医院,每天造成安顿好病人跑步回家顺路购买当天的蔬菜,到家时女儿已经去了学校,最快速度巴拉几口饭,然后带着饭盒打车去医院,然后等待医生查房、带着病人做检查。她输液体的时候,我守在身边熬7个小时,只能找书看。
《狼图腾》《汉武大帝》《平凡的世界》……都是在那个时间段看完的,要不是这些书籍,我都不知道怎么度过那段不堪的岁月。
03读书是自卑终结者
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她爸赌钱输了,妈妈跟人私奔。有一天,她爸醉倒在街边,被人发现时已经过世,她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师同学都担心她会变得内向、自卑,但她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她读书多,会讲故事,每天放学的路上小伙伴们都围在她身边,听她讲绘声绘色的故事情节,有时候还抄她的作文,更有趣的是她还能替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代写作文。
进入初中,她又开始阅读人物传记和经典名著,并没有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钻牛角尖,而是转头扎向了精彩纷呈的生活中。
读书与她很重要,因为一本本书就像一节节脊椎,稳稳地支撑着她前进。
04读书让人生开挂又开心
我小的时候被寄养在保姆奶奶家,农村生活寂寞又无趣,好多家庭都有几个孩子,在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而我们家永远都只有我和奶奶,爸妈带回来的图画书成为了我的精神食粮。
《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煤油灯下驱赶了孤独无助。
后来看了《高玉宝》,紧接着就学习课文《半夜鸡叫》,我能讲述整个故事情节,自然得到老师的表扬,自信心又增加了一层。
再后来看《山村女教师》,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了女老师的形象,挥之不去,励志也要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高考志愿无一例外全是师范专业。
再稍微大一点,我便明白:生活的小村庄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田地,我一定要走出去,自己不属于这里。
同龄的小伙伴们为相亲成功,对方家送了几身衣服、一块手表沾沾自喜的时候,我在拼尽全力备战中考,从农村考到县城的高中。
那时候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是因为有书本相伴,我又是开心的。
几十年后,终于闲下来,重拾爱好,开启了码字生涯。如果没有前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开始的时候就会特别困难,不管文字质量如何,第一年就顺利扣出了50万字,日更平均1369个字。
现在日更5000字,也是在继续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
网络的兴起,读书不再像以前那样到实体店买书,或者到图书馆借书,而是可选择的平台很多。除了库存的纸张书,微信读书是首选,番茄听书是补充。
有时候读到一句话,触痛神经就是一篇文字的标题。
05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我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带入到那个时代,会想象和这本书产生一定的连接杆,时常也会做读书笔记。
如果是买来的书,我会用铅笔在书上画曲线,借来的书只能记住页码,比如p230等等。
以前喜欢看小说,现在更喜欢看情感类的书籍和哲理性的书籍,只要打开一本书,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是我们会读到厉害的世界,里头还有许多厉害的骨肉丰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