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的猪
四年级的孩子问了我一个生僻字,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这个字我也不认识,可以去查一下字典。孩子崇敬的目光瞬间流露出失望,嘟囔着,还大学生呢,连个字都不认识。觉得这个反应特别有意思,就接道,大学是提高我们学习的能力,开阔视野,增加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而不是代表无所不能。
无独有偶,在老家的时候,也有亲戚让帮忙写一副春联,看着递过来的毛笔,我笑了笑,我毛笔字写的不好看,就不在这献丑了。亲戚有点下不来台,就小声嘲讽,肯定大学没好好学习,连个字都写不好,还大学生呢。觉得有点好笑,就顺着他的思路接了下去,上大学就要把字写好,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二十几年过去了还没接上,可能是觉得我们还小吧,既然国家都觉得我们还小,给我们成长的机会,您作为人民的一员,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90后的美女,985本科毕业后,经过两年的社会实践,决定回老家养牛,养出来的牛膘肥体壮,一边的宵小之辈却冷言冷语,上了二十几年的学,还是回来放牛,早这样,上大学干嘛!话里面实用主义的功利色彩十足,上大学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对自己人生方向的尊重,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学习力的尽头在哪里,去到不一样的地方,体会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每个成绩优异的学子,付出的时间和心血都是不会被辜负的,流于外便是学历的提高。至于自己拥有更多选择权之后的最终选择,那是每个人自我认定的人生价值,与旁观者没有任何关系,正是那些追梦者的存在,在对这破破烂烂的世界缝缝补补。
北大才子养出来的猪,不一定比普通人养出来的香,但是做出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正常人,每个人在选择前都会把可能出现的结果在心里演练几遍,认为即使最糟糕的结果出现自己也能抗住,所以就在追梦的路上一去不回。人有穷富之分,梦想却没有贵贱之别。大学提高的是一个人学习的能力,以及期望培养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看书是学习,劳动中总结经验自省也是学习,学习的外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在的充盈,却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感同身受的。
曾经做过一个混乱的梦境:人们在最开始认为读书无用,那时候讲究短平快出人才,多子多孙的人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让家里的一众老小不至于饿死。所以最开始的大学生太少了,毕业出来各个单位争抢着给最好的待遇。随着待遇被越来越多的大众羡慕,人们认可了大学生是一种荣耀,只是认可的脚步一走就是十年,然后大学扩招了,毕业生几何级别的增加,工作机会却没有那么多,于是出现了最开始的脑体倒挂。
当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的时候,追随者培养的孩子们大学毕业了,却惊讶地发现,一直以来父母告诉他们的美好泡影在毕业的一刻就消散了,然后就在现实与期望的巨大落差中苦苦挣扎。结果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啊,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幸福地一起生活。现实却是深情的美人鱼被嘲笑为舔狗。
混乱的梦境,些许妄言,姑且搏君一笑,你若当真,我就只好删帖了。大学,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场所,是人生很多条路中的一种选择,不是能把猪吹上天的风口。望诸君,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