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自留地散文想法

沟通

2024-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毛豆儿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原因可能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说的人是否能说清楚,是一种原因;另一方面听的人是否能理解,也是一种原因,所以关键在于互相之间是否能够理解对方。

有时上下级之间传达完了的事情,下级在执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偏差。这就存在沟通上的理解不到位。因为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就是理解上的偏差。

比如A想让B和C做一个修改项目的立项设计交流。A的意图是,既让他们能够把自己教改项目研究的事儿说清楚,还应该把设计背后的意图和设计思路说明白,给参会人员一个启发。

但是B和C都没有理解这个交流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反而B做成了一个讲座,C做成了一个汇报。

B的口吻完全是教人家怎么做事,那显然就是他的是一个范例,是已经做好了的东西,但并不是这样。他交流的自己的东西也是需要答辩审核的。

他这样的设计没有讲清楚自己要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为什么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这对于他自己教改项目的立项是不利的。

而C完全就是一个汇报就在说自己的事情而且没有条理性。这能不能说清他自己研究的内容还不一定但一定是对参会老师没有启发性。

当A看到B和C的准备的发言内容时,感觉一个头两个大。

没办法,A只能再次与B和C沟通,重新表达自己设计这次活动的意图。

告诉他们既要完成自己的教改项目的答辩,又要能启发到参会的老师。

对于教改项目立项申报书的填写能够起到规范引领的一个作用。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原因呢?

那就是也许A起初没有说明白。被B和C误解了。要么就是A,说明白了,但是B和C没理解理解上有偏差。

如何才能比较准确无误的落实上级布置给下级的任务呢?

首先我们不应该挑上级表达事情的问题,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有的时候不理解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说没有一定的基础就很难理解比自己学位或地位层次高的人所说的话。

通常人们会把这种情况说为不在一个层面上。当沟通的双方不在一个层面上的时候,就很难互相理解。

这种时候往往要求传达的人就要将自己想表达的事,用对方理解的话去说。

比如,有时课堂上老师想把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那么就不能把教案里的目标直接搬到课堂的PPT上,要将教案里所书写的目标转换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呈现在课堂的PPT上。

这是一个道理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