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孤独
孤独一般被分为三种
一,人际孤独,通常的寂寞,只是与他人的分离,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在人际亲密上存在严重冲突。
二,心理孤独,弗洛伊德用隔离来描述这一种防御机制,指任何形式的自我分离,只要人压制了自己的欲望或情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埋没自己的潜力,都可以导致心理孤独。
三,存在孤独,这是一种更基本的因存在而存在的孤独,即便与他人有着最圆满的沟通,或有着最高程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整合,这种孤独也不会消失。
人的存在孤独,在婴儿离开母体的瞬间,即刻存在了。无论是母子、恋人这样亲近的关系的两个人,都无法从根本是改变和否认两个个体独立存在的事实。因此,孤独从降生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再亲密的关系、再充分的沟通、再深刻的理解,彼此都无法全然地体会和代替。
孤独的存在无法消亡,但可以通过关系的建立缓解孤独,减轻因孤独而生的焦虑。亲人、恋人、朋友、同事等等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御孤独。
孩子用哭闹换来父母的陪伴,恋人用卿卿我我表达彼此的依恋,朋友用推杯换盏加深相互的情义,同事用团队来共同面对工作的压力。你孤独吗?别怕,有我,其实我也很孤独。
面对孤独有两个比较极端的抵御方式,比较常见但是是错误的。一是我控制你,你陪着我。我需要你、我爱你,你不能远离我。二是我要跟着你,不要不理我。无论你如何对待我,我都不会离开你。虽然这两种情况在亲情、爱情、友情中都常常能够见到,但是它们根源都是基于对孤独产生焦虑的恐惧。这种关系模式即使缓解了孤独,在生活中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究其原因,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人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对抗孤独而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工具,一方面不能为了逃避孤独而使自己成为他人的一部分,人类最基本的人际任务就是在关联的同时能够分离。
个体体验到一种突然的恐惧,一种与实际威胁无关的恐惧,这是一种孤独的恐惧,但存在的孤独不可避免,因为孤独是成长的代价,我们成长的过程是分离的过程,自主的过程,自我依靠的过程,自立的过程,个体化的过程,成为自己的过程,是独立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与放弃与他人共生融合的状态,就意味着我们要面对存在孤独及其所带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
存在孤独的体验,会产生非常不舒服的主观状态,但孤独感可以被分享,爱能够弥补孤独感所带来的痛苦,但这种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行为,他是给予不是接受,它包含着关怀,回应,尊重和支持,他是主动地关怀他人的生活,尊重他人的独特性,以对方的本来面目看待对方,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这种爱极为难得。这种不求回报的爱,也会带来回报,它会使人改变,变得更丰富,但这些回报只源自于真正的爱,这些回报是自然产生的,无法求得的。
人也可能通过融入来摆脱孤独感和自我感,比如某个团体,使命,国家,项目。人也会采用一致性的穿着、言语、习俗,通过融入环境摆脱孤独的恐惧。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所以人总得活在关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