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7:如何把作者的逻辑“改编”成自己的逻辑?
沿着作者的逻辑去学习,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借知识”的学法,实际上大部分借来的知识,都基本上完成了“物归原主”,这其中最大的一笔归还,当属于学校教育的那十几年好的时间,但是,为什么会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借知识”的低效学法呢?我理解的原因包括:
1、设定目标的影响:
比如应试教育的学习目标,就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在这种学习目标下,则形成了学习那些得高分的知识的习惯,而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如何在实践中使用;以我自己为例,前两天设定了用便签法的学习速率目标,虽然简单的指标设定,能够获得及时反馈,以及引起对差距的分析和思考,但是,却倒逼自己进入了“借知识”的学习模式,沿着作者的思路,以学习速率为重点考量标准,但经过实际的验证,比如通过回忆的方式,知识点呈现的是散乱状态,虽然有所增多。
2、学习思维的影响:
每个人的学习思维,决定了学习活动的行为、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我个人经历了以学习速度、学习速度及学习效果、学习应用三个阶段的自我实验,效果最差的是学习速度、效果最好的是学习应用,而学习速度兼顾学习效果,作为学习应用的一个过渡环节,如果从知识点掌握、知识架构构建等方面而言,我可能还有一段的自我学习实验之后,才能下定结论。但是,从目前而言,单一以学习速度当成学习的思维方式,是学习时间上最大的浪费。
3、学习过程的影响:
学习的过程,无非是在学习活动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个受到学习思维的影响,以学习速度为学习思维的学习方式,无非就是拿起一本书开始阅读,一旦读完了就很有暂时的成就感,就算是做个思维导图,或者写篇读后感,同样属于这种学习思维范畴之内。我在自我学习实验的体验中,总结的结论是:以提升认知或提高应用的学习过程,一定是相对要复杂的,如果能够拿来就用,除非是技能类的学习材料,大部分稍微高级一点的技能或者专业技能,都不是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应用的,而需要一个过程,包括思维训练、技能练习、情境迁移等。
虽然凭借自己的实验和所学,对“借知识”的原因,有了一定的暂行性的原因分析,但是,这些仍然需要自己在学习的实践中,通过自我的学习实验进行分析对比,才能最终确定究竟是哪方面的原因,为此,我设定了一个对比性的自我实验:
实验1:从学习材料中用关联图提取知识模块(或模型),以回忆的方式提取所学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回忆的知识点和知识点关系的数量作为结果验证标准。
实验2:把自己的学习思维,从强调学习效果调整为强调应用效果,即以应用的流程为主线,从前提条件、注意事项等补充,以回忆的知识点关系以及数量为结果验证标准。
选择的学习材料是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的教材,以其中的“员工晋升”作为实验的基础材料:
试验1:按照作者的思路的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横放的A4纸上,选取关键词或短句子,用笔写出来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作为学习笔记,在中间不掺杂任何复习活动的前提下,先通过整理学习笔记方式回顾,然后间隔30分钟以回忆提取知识点关系和知识点,结果如下:
——回忆知识点关系和知识点数量:知识点关系4个,知识点14个,其中带数字知识点有6个。
——回忆过程中的感觉是,大脑存在收集知识点关系的关键词以及知识点以凌乱方式的突显。
实验2:按照自己的思路:流程、前提、范围、要点,首先找到员工晋升流程,然后铺开笔记,看看其他知识点有哪些可以挂在流程上的,整合了“选择候选人”、“晋升类别”等知识点,其次把适用范围、企业措施并入前提条件,在笔记上构建符合自己逻辑的知识模型,同样间隔30分总之后回忆知识点关系和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上以回忆(红色标注为遗漏部分),从知识点关系和知识点,基本上完成回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3151978/3fee75ba68e9a73b.jpeg)
对比分析两次自我实验的结果的同时,有个重要的变量需要考虑,以及深入研究的,那就是:第二次实验是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无疑也增加了第二次对知识点关系和知识点的记忆,所以回忆效果会好很多,这反面需要通过设计两种不同的学习材料的实验验证。
单从这两次的学习实验而言,影响学习效果的的原因,主要有:
1、学习目标:从强化学习速度到强化学习理解:
在第一次学习实验之前,虽然彩球了便签法的学习方法,但是明显的衡量指标是学习速率,且将其作为学习反馈的方式,虽然引起了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增强,但由于学习的过程仅是将作者的逻辑,以便签法、图表法的方式进行呈现,等于借用了作者的逻辑,用新的方式表达,而且表达方式不是以知识之间关系,来构建模型的方式,呈现方式的变化,并不会产生内容的有意义,由此也不会产生更多联结的产生。
第二次学习实验中,首先以自己的逻辑整理作者的逻辑,通过找到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完成知识模块之间的组块,但这个时候,并没有对组块赋予太多的意义,但大脑会在发散模式下启动关键词的自我联结功能,但即便如此,还是需要通过阅读笔记来强化意义,这点可以作为再次实验的变量考虑。
2、笔记整理:从“笔记复印”到“笔记关联”
第一次实验中,整理学习笔记的方式,采取的简单整理一页笔记的基础上,然后通过自己理解的归类、命名等方式,写在另外一页上,而且同一页笔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受限于内容的原因,并没有做过多的拓展,相当于对学习笔记的复印。
第二次实验中,整理学习笔记的方式,采取的是先找到晋升流程,然后把其他三页笔记摊开,围绕晋升流程,把相关的知识小模块挂在晋升流程上,完成知识点在更大框架下的关联整合,避免知识点的琐碎,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把一些内容整理到前提中。
3、调整用词:从照抄原词到常用词汇
就算是考试的填空题,也不会过分要求把填写的词语,要和书本上保持的一模一样,更何况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则更无必要抱着照抄照搬,在第一次实验中,在学习笔记中的关键词,基本上采取照抄照搬的方式,所以在回忆的过程中,显得比较吃力;而在第二次实验中,则选择用自己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替换,并且尽可能保持构建架构的不同词语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以便于相互之间能够在回忆过程中产生关联,相互刺激。
通过对比这两次实验,实验的关键点依旧在于理解的环节,这是因为我自己将理解定义为练习的前奏,没有很好的理解,则无法有效的练习,也能避免练习过程中出现方向性问题,如果把书上的东西拿来就练习,然后在练习中优化提升,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更好的方式。
如果在回顾一下之前的学习情况,比如学习《麦肯锡笔记思考》,其实过程中采取的就是先整理一次笔记,然后按照流程方式,把笔记进行整合起来,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强化了理解的深度,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整合,也很有助于将其尽快的转化为练习的模板,促进自己尽快进入练习模式。
总而言之,学习是一件技术活,毕竟要通过学习改变认知和提升应用,没点技术自然是实现不了的,但一旦把学习当成一个技术活,就会发现开始对之前学习模式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对自身适合的学习模式的探索,但无论怎样,从学到习之路都要经历理解、提炼、练习这些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自己作为学习的主导者,都要持续的、有原则的对作者的逻辑进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学习到理解的转换过程,才能促进练习的发生,以及应用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