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世界中华文化复兴会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试读《韩非子》之主道

2017-12-22  本文已影响228人  落齐
图片来自网络

《主道》是《韩非子》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在这篇里,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韩非子对于道家老子思想的吸收和借鉴,将其运用于为君、驭臣、治国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家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里将老子与韩非子放在一齐写就了《老子韩非列传》,而之所以这样做,也正是与法家对道家的思想吸收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这篇《主道》就鲜明地反映了这点。

主道也就是君主之道,讲的是为君治国的原则,韩非子把道家虚静无为的思想加以吸收,改造成君主治国用人的原则。这篇文章里有三个部分,我把它理解为“为君之道”、“驭下之术”、“治国之法”。当然,这三点总而言之还是要归结到君主这点来,只不过分而述之。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但无为不是不作为。韩非子将这点加以吸收,强调君王把握“道”这一万物本原与是非准则,虚静地对待一切,看着事物自然发展变化,冷静地处理。君王无为,让该说话的人出来说话,让该办事的人去办事。这样的君王就永远保持着高深莫测,不显露自己的弱点,表现出无欲无求,让臣子战战兢兢地工作,发挥出他们的最大能力。这样的君王不表现贤明、勇敢却总能完成贤明之事,一旦出现问题,也不会使君主背上恶名,这就是法家韩非子为君王准备的通向圣君之路。道家的“以虚料实、以静制动”经过韩非子的转化,运用到君主治国之道上,成为后世帝王之道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式。

君王以道治理天下,而不能以个人思考、能力去治国,个人终究不如集体,而贤明君王就是让所有人各尽其用,如汉之刘邦,一介匹夫,正是由于知人善任而获得天下。因此,君王无为,而臣无不为。同时,韩非子主义的君王无为,其中蕴含了“贵身”的思想,治国劳心劳力,而君王难免常受“案牍之劳形”,韩非子的主张正好使臣为而主无为。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君王无为不是真的躲在深宫不问世事,而是一种一切尽在心中却任由臣子行为,最后自己加以评判。否则,秦二世就是前车之鉴。

而这些正是韩非子在《主道》的第二部分中讲到的驭下之术,君王把臣子的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假装不知道,把握好国家权柄,加以运用,验证臣子,最后铲奸除恶,一举定乾坤。如楚庄王一般,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在这三年将一切都放在心里衡量,最后做出定夺。

君王驭下,不能表露出自己的性情,不能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臣子无所窥视,否则,臣子窥视君王,获悉君王过失、窥视君王权力就会成为恶虎、奸贼,弑君夺位,这就不利于君王行使自己的权威。

君王与臣子各行其道,不能让君王去做臣子的事,比如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也不能让臣子做君王的事,比如施恩于民,获得民心,否则田氏代齐就在眼前。

这一部分就是说要让臣子做臣子该做的事,君王表面无为,却把一切装在心里,做出衡量评判。

而君王驭使臣子,就是依靠着赏罚权柄。这也是《主道》第三部分的治国法。君王治国,重在治臣,然后臣子各有所用,天下得治。

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这段原文通过寥寥数语将君王赏罚之道勾勒出来。君王按照臣子的擅长来分配工作,再根据工作来定赏罚,这样臣子各尽其责,治理天下。

赏罚固然是君王的一个重要权柄,可君王却未必能够运用得好。纵然历代开国之君或许能够做到大多数时候赏罚得当,但到了后代,无论怎样劝说,赏罚失当却总是常态。韩非子的设计固然不错,君王如果能够依此行事,那么对臣子的激励鞭策就能适当,达到国家大治。可是韩非子或许忘了又或者是知道却无法解决的一点就是人性,将整个国家的一切托付于一人之手,又寄希望于此人能够无欲无求、尽心尽力地去治理天下,显然是不靠谱的,人的感情、欲求对于赏罚分明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避亲疏。这是历代贤臣对于君王的劝谏,韩非子的《主道》也不例外。然而,理想虽好,可现实中的君王却很难做到,翻遍整个中华史,能够做到的君王寥寥无几,只是因为人心难测而已。威逼利诱谁都知道,可做起来,特别是熟练的运用起来着实麻烦。

《韩非子》的《主道》一文,对于君王的为君治国驭下之道做了一次深刻的分析,也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蓝图,赏罚分明更是治国理政的一大法宝。可是人心、人性,从来都是一切制度设计的大敌,在其中增添了无数的变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