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平台内容创作者的出路在哪里?
写文一两年后,相信很多写手都会面临瓶颈,特别是通证内容平台的作者。这个瓶颈来自路径依赖和维度单一。
路径依赖能让一个写手短期活得很好,但时间一长,变数就来了,比如平台死掉了、市场进入低谷、作者江郎才尽等。
为什么会有路径依赖?
因为不同的平台其规模、内容属性都有差异,平台有不同的客户群体,喜欢的东西自然也不一样,而一个人在写作上很难有多面性,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偏向某一方面。币乎的很多大作者,到了其它的平台混不好,头条号的大牛,到了简书像个小学生,简书的名人,到了知乎理都没人理。
一面觉得自己是个腕,一面是换了平台腕就不好使。
路径依赖最怕的就是路径死掉了,比如币乎如果挂掉了,多少人就要回到解放前。
币乎会挂掉吗?咱不预测,不赌。
我们喜欢长期稳定,求稳是人的本性,但稳定对80、90后好像从来就不存在一样。我们能求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即使一切都好好的也要求变,主动跳出安逸圈,去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才能为后面的突破打下基础。
有一句俗语,怕的东西始终都会来,关键是来了怎么办?
倘若币乎挂掉了,之前活得好的作者哪些人还会活得好呢?
大概只有一类人,会商业运作的人。比如做社群裂变,经营羊毛群的人。因为需要赚钱的人是不会变少的,需要撸羊毛的人也不会变少。
商业运作是较内容输出更高的一个维度,很多人会写,但不会运营,因为是两回事。会写的人以为比拼的是文章质量,而实际上文章质量可能只占到3成的比重,只会写文则维度单一。另外7成是商业化运作,币乎的抱团,组群,利益交换,和平台合作都是例子。每个平台都不乏优质内容创作者,但会运营的不多,运营不单单是放下作者通常都会有的傲娇,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还有它同样需要专业、专注、付出,以及大量重复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如去论坛发贴,去和别人交换链接,去不停地分析数据,分析人的心理等等。
写文的时间长了,写文由痛苦变成了享受,但这恰恰是危险的,因为你在享受它带来的安逸,这份安逸会让你对变化迟钝。
万事都有风险,迟钝也是风险。
最近关注房地产比较多,一个网友跑到重庆全款买了两套房子(限购之前),花了400万,说重庆的房子是价值洼地,她不求增值,但求保值即可。而多数年轻人呢还在苦哈哈地挣首付。财富的不同玩法,像极了写手们建立的生态。
不同的财富段位,玩法不一样。
财富每增加一个数量级,就意味着不同的操作手法,而不是同样的模式做复制粘贴。同时意味着你需要在更多的维度变强,会承担更大的风险,需要更可靠的资金来源,克勤克俭,找对合作者,抱到更粗的大腿,甚至更好的运气。越往上走,这每一件事都会加倍困难。不是时间单独的堆砌,一天上班变成100小时一年恐怕也挣不到几百万。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的财富差距是-100与10000的差距?
因为大多数人并不能驾驭财富,钱是主人,而人是奴隶。如果没有买房这个选项,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沉沦。你给一个不打算买房的穷人一百万,多半会毁了他。
go哥认为写手们的求变,可以从几个方向上入手:
第一,写作上,在广度和深度上寻求突破,表现出来就是更专业,内容更丰富。
在没有成为运营高手之前,写作是一切的根本。定时定量地读好书、找几个道友一起写作交流、读专业的期刊杂志等,目的是让文章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第二,整合信息收集的渠道,让信息的收集精准、变快,做好了以后可以去办课程教别人怎么做。
时间太宝贵了,很多写手都在叹时间不够用。一个作者,一天真正写的时间可能只有两小时,但素材的收集整理可能要花好几个小时,这个过程可能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大脑自动就完成了,但更多时候我们要去找专业的书籍,文章等,这就很耗费时间。
头条号、知乎这些平台通过算法来获得一个用户的喜好,你喜欢什么,平台就使劲给你推什么,你喜欢大长腿,满屏都是大长腿,你喜欢高尔夫,翻下去一路都是高尔夫,这种算法是比较成熟的,它是用大数据喂出来的。这种模式个人也可以借荐,比如个人可以创造一个智能机器人,它帮助你在网上去搜集你需要的信息,你想写点先秦的东西,机器人根据你的属性,偏好,逻辑等在网上去找到相关的内容并下载下来,你只需要拿来分析并进行创作就可以了。有内容有数据的文章,可读性就大得多。
怎么创造这个机器人?那就得先会点程序。这种机器人即使个人做不出来,也一定会有公司做出来,就像自己的健康管家一样,因为有市场而且市场庞大。
不会程序怎么办?学呗。以后能赚钱的项目,都是带有门槛的,你不学,不会,真不能怪别人。
第三,将作者变成作者+运营。
运营的渠道很多,通过内容平台延伸到卖书,卖化妆品,卖教程,搞社交电商等。同时同一个渠道,也可以多帐号运营,比如抖音的短视频,搞几十个号一起来运营,只要有一两个号做起来,收益就出来了。
运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合作共赢。对于纯写手而言,上手运营和新手写作是一样的,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但熟练后,人便多了一个赚钱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