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完人呢?错,就是错。

2018-08-01  本文已影响88人  北乡子

有些公共知识分子讲究爱惜羽毛。如果别人指责他们道德上有亏,他们通常是要捍卫自己的名声的,至少是捍卫一下,为了自己的亲友或公众。他们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但又对普罗大众对他们的看法并不太介意,但是普罗大众的看法又在彼时深刻的影响了他们的荣辱和公共形象。他们对公私之域有着明确的界分,普遍很重视自己的私人领域,往往仅通过言论的方式进入公共领域,而且一般不同公共事件的当事人进行直接接触,除非能够满足自己特定的需要。

当下公共知识分子被很多人“理解为”或“要求为”道德完人。在公,能发正义之声;在私,能谨守一般意义上的私德。如果某一公共知识分子被曝光在某些方面的私德欠佳,他往往自己都不太好意思再站出来就公共事件发表评论了,至少因为他们不太愿意面对人们诸如“你都。。。。还有脸出来。。。”此类的指责。虽然任何人都有对公共事件发表看法的权利,面对前类指责,并非所有人都能不为所动,大多数人不愿被别人提起自己有不当行为的,因此,有些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就悄然隐退了。

当权者也深谙此道,对他们不喜欢且无法收买的公共知识分子,就借机从名誉上搞垮,比如借助公权深挖隐私,以曝光相要挟,有些爱惜羽毛的公共知识分子就因此安静了下来。当然也有例外,据说某律师在代理某案件时,不接受要挟,就自爆同丈夫以外的第三人开房。不仅当权者、普罗大众,某些公共知识分子、维权群体也是擅长使用“私德”这一“武器”的。

赋予公共知识分子好名声的公众舆论,也能毁掉他们好名声。在“章文事件”中,章文的公共知识分子朋友们,目前就这一个案没有具体评论,但有抽象评论。刘瑜的文章是典型代表,贺卫方以转评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嫌疑受害人自己曝光嫌疑加害人,引发了公众的舆论,这种舆论让公共知识分子们联想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批斗会”,他们认为不用应该通过曝光的方式维权,而应通过法律进行维权;其实这种舆论也是给他们带来好名声的舆论;他们参与的某些公众事件,也是曾借助于公众舆论的,但此刻他们不喜欢。

这个世界上,完人很少。某些公共知识分子在私德方面有亏,特别是对财、色的欲望方面,是人性使然。私德有亏,并不减少他们公共言论的价值,可能人们仍会觉得恶心,这也在所难免。人做了不恰当的事,终会为人所知,终会付出代价。个体身上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光环,遮不了ta具体的丑陋行为。这个社会仍然需要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特别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