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要义读书想法

重返周朝 - 孔子的理想实践

2019-04-08  本文已影响1人  赛文说说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理想开始考察,孔子生于春秋时期,这是个乱世,共主周室式微,各地诸侯坐大,各自为政,蓄养军队,互相争霸,战争连连,各地百姓要负担各诸侯国自成一国的行政体系和军队,苦困难舒。这时期的有志之士从不同的方向去寻找结束动乱分裂的现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孔子通过比较,将目光投向过往不远的周朝,那时的周朝是以前朝代的大集成者,统一、稳定、有序、安定,这是孔子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周监(鉴)于二代(夏商二朝),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 八佾》他不耻下问,先从鲁国开始学习残留下来的周礼和各种制度,后又游学于丧失天下共主地位的周室,向在周室供职的老子请教更详细的周制周礼知识,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论认识。随后孔子就开始在鲁国谋求仕途进阶,率领弟子,施展能力,以期实践自己理论和理想。

    一、堕三都

    在鲁国,孔子从小官做起,由于能力超群,在五十多岁时升為大司寇,兼行使相国的权利,孔子针对当时鲁国国相大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桓实力过大,鲁国国君的权威时时受到威胁,形成国中有国的状况,在鲁定公十三年,孔子策划实施“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这些权贵的实力,恢复鲁国国君的权威地位。行动开始顺利,已堕二垣,但功败垂成,最后以失败告终。

    鲁国当时的情况,其实是整个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缩影,鲁国君与三垣权贵的关系就是曾经共主的周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敉平诸侯的实力,还政于周室,重建周朝的体制和秩序,这正是孔子致力达成理想。

    二、周游列国

    堕三垣都的行动失败后,孔子被迫辞官出走鲁国,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其他诸侯国推销自己社会政治理想。在这过程中,孔子对自己的理论作了总结和完善,“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但是,尽管孔子及其弟子不辞劳苦,从55岁到68岁十多年奔波于不同的诸侯国之间,千方百计试图说服诸侯的国君,能被委以重任,以能施展政治抱负。但是,终归孔子的理想无一得售,孔子的努力没有任何结果。

    有些诸侯国的国君尽管对孔子礼遇有加,但他们心里明白,孔子努力的最终结果是要各诸侯国还政于周室,臣服于周朝的制度和政令,且不说要说服所有诸侯国都采取他的主张这一任务是何等艰巨,实行起来遥遥无期;再说各国国君已经尝到君主在一国中巅峰权力的滋味,谁愿意再回到受制于人的处境。

    孔子自认为已获得济世良方,一生致力于恢复社会秩序,结束诸侯纷乱,重建周制周礼,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孔子的一个重大理论偏向:厚古薄今,认为周制是不可超越的最好的社会制度,只要重新实行,社会即可长治久安。孔子弟子以及自诩继承孔子衣钹的儒家也全盘接受了孔子这一看法,重建周制周礼成为他们理论主张中的重要部分。但历史的发展却只证明了孔子认识的不足,时移势易,周朝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已不可重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