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临天下丨“宜均”陶缸的前世今生
提到宜兴,人们大多会将它直接与紫砂壶联系起来,但这里其实还有均陶、青瓷、彩陶及美陶,并称“五朵金花”且举世闻名,也让这座城市拥有了独一无二的陶瓷“名片”。
宜兴陶艺史,显然是可以被浓墨重彩的。这是一座被称为“陶都”的古城,厚重灿烂的陶瓷文化冠誉全球,构筑起中华文明夯实的根基。
当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官方表述,自不必赘言。
今天,只说说“宜均”,谈谈“陶缸”。
均陶,堪称宜兴“五朵金花”中最古老的一朵,其历史悠久,以特有的“均釉”和“拇指堆花工艺”著称。2014年,宜兴均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陶缸是宜兴均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明代时便已有容量巨大、图案丰富的均陶大缸问世,到了清顺治年间,宜兴汤渡窑户“林十万”已能与宫廷合作,承烧御用大龙缸,可谓技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陶缸起源于生活,通常被用来盛水、装米、消防或布景,给人以朴实低调感觉,正因如此,人们常常会忽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均临天下”谈伟光珍藏明清宜兴均陶展,以明、清及民国时期生产的均陶精品为主,共计208件,其中大部分作品为“宜均”陶缸。这些经历了几百年时间跨度的艺术臻品,演绎了宜兴均陶工艺的前世今生,也凝聚了无数物质、情感、智慧财富,让人在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中,体验生活和艺术的命运交错。
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器物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在“人”的参与。被生活化的“宜均”陶缸仿佛就有人的情感温度。
展览中的各类陶缸尤其震撼人心。它们或以精湛的堆花装饰图案竞得风流,或以缤纷的釉彩独领风骚,将一门艺术(技术)的规律和特征,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1.拇指堆花工艺——人格化的故事载体
●创作性 ●时代性
堆花图案以故事情节或花草、动植物等为载体,具有创作性前提,也就是说,所有堆花装饰都具备了“人”的构思,它们不是率性而为。这些图案无论简洁,还是繁琐,都凝聚了创作智慧;无论抽象,还是具体,都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当时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的影响。比如反映古代“渔樵耕读”的场景、民俗民风、经典戏曲桥段等。
创作性和时代性,是其艺术表现最明显的特征。
2.“宜均”釉的风韵——巧夺天工的自然审美
●纯粹性 ●偶然性
“宜均”的釉色同样别具一格。
比如“月白釉”,釉面白中泛青,青中透白,如脂似玉。
比如美轮美奂的“灰蓝釉”,特殊的纹理,呈现出丰富的、极具想象空间的审美效果,或似一幅清新脱俗的林间雾凇图,或灿若星河,或如一汪潺潺泉眼……
又比如独具本地特色的“泥浆釉”,厚重深沉,古色古香,富有沧桑感。
在陶缸坯体上,新釉其实是动态的,之于它究竟将呈现怎样的画面,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的纯粹性和偶然性,而这,也是其最主要的风格。
此次展览中的“宜均”陶缸精品,以时代为分界点,呈现出阶段性前提下的较高技艺水准。它们是宜兴陶缸的缩影,也是宜兴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颗璀璨明星。其特色鲜明,极具价值,大致可列为以下四项: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稀缺价值、情怀价值。
艺术价值:陶缸的工艺独特,“泥浆釉”和“拇指堆花工艺”是绝无仅有的,是宜兴均陶独有的“标签”。“拇指堆花工艺”以泥胎为纸、拇指作笔,运用“拓、搓、行、撕、揿、堆塑”6种技艺形式,呈现出丰富又震撼的画面。
文化价值:陶缸所表现的堆花图案,取材于生活和自然,富有时代特征,为宜兴传统民俗文化研究留存了许多宝贵资料。另外,由于“拇指堆花”工艺对陶工的书画功底有较高要求,故而这些堆花图案本身就具备了较深的书画底蕴,文化气息浓郁。
稀缺价值:古陶缸是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在经历了各朝战乱及“文革”破四旧等诸多损毁之后,这些能够基本完整保留下来的陶缸精品,已成为越来越稀缺而珍贵的艺术财产。
情怀价值:古人将大缸视为建筑的灵魂,放置于院子中央,起到美观、养花、消防等实际作用,同时也寓“聚财”之意,这些古老的陶缸曾经是我们先辈重要的精神支柱。
-----
“均临天下”谈伟光珍藏明清宜兴均陶展
展期至2019年1月16日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宜兴市博物馆三楼进行参观,感受“宜均”陶缸的前世今生.
文丨孔小乐
原创版权,仅供参考,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