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乐观教养与情绪ABC理论
乐观就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即使再差也保持良好的心态,也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的心境。
乐观是可以习得的。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道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多次成功很可能会使孩子习得乐观,你应该尽力帮助孩子,在成功之后继续成功。”
但这只是有可能使孩子习得乐观,假如结合优势理论,不断地重现孩子生活中的优势事件、重现孩子的巅峰时刻,让孩子们不断产生我很强大我很成功的感受,引导孩子形成正反馈,就可以习得乐观。
可是如何启动这个正反馈呢?尤其是当孩子陷入悲观情绪难以自拔的的时候?这就要引入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代表诱发事件
B(belief)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信念
C(consequence)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情绪ABC理论。
简单来说,情绪的产生过程就是A事件,你采用的B视角,带来了你的C情绪,你采用B1视角,带来了你的C1情绪。
所以,遇到同样的事情,有人消极悲观,有人却积极乐观。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要如何将孩子的情绪从悲观中拽出来呢?
这里可以通过记录和比较的方式帮助孩子认识到情绪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想法产生的。
首先,记录一段时间的ABC日记。
ABC日记
然后,我们可以试着总结一下,哪些不好的事A带来的结果C是好的,哪些不好的事A带来的结果C是不好的?这其中的差异一定是B的不同。通过记录和分析让孩子看到,积极乐观的想法有多么重要。
不过,有时候孩子的某些想法B一直消极和悲观,单纯地安慰或者鼓励孩子,作用并不大。这就需要教会孩子进行有力反驳。
有效的反驳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说服自己,他对自己的判断是不正确的。这时,有必要在ABC模式中增加两个因素就是D和E。D(disputation)代表反驳,指反对自己想法(B)的辩论;E(energization)代表激发,就是反驳所带来的态度和行为的结果。这是真正将消极态度转化成积极结果的过程,需要孩子用优势的眼光来看待。
D——也就是反驳的过程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和孩子一起来回溯他以往的经历,他是否曾经有过某个事情进展不顺利,后来又追赶上来的情况?这就是就是共同回溯过去的成功经验。
2.和孩子一起思考三个问题:
a.他当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怎么克服的?这个问题帮助孩子挑战之前的消极想法。
b.当时克服困难,是因为他具有什么样的天赋优势?这个问题帮助孩子建立优势视角。
c.这一次,他的天赋优势又将怎么帮助到他?这个问题帮助孩子从消极转化为积极,从而激发出E——优势行动计划。
如此,对于消极悲观的态度就有了可行的方法进行转变,也就打通了从优势事件到乐观态度的路径。
然而,对于家长而言,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自己悲观消极,即使知道这条路径,也很难走通。
事实上,需要家长自己走通这条路径,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才能更好的教养出乐观的孩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