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荟

笔尖奋飞心含情(李耀胜)

2018-11-12  本文已影响8人  李耀胜

(本文系2012年评职称时撰写的个人新闻业务总结)。

1971年1月,我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1990年7月从甘肃省临洮农业学校牧医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1994年10月入党。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的乡政府、县计生委、县委办公室等机关工作。工作之余,我学写了40多篇新闻稿件,散见于《甘肃日报》、《甘肃人口报》、《白银日报》等报刊。在这期间,我也没有放松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1993年9月报名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的学习,于1996年6月毕业。随之又参加了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于1998年12月取得了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历。

我对新闻工作情有独钟,当记者一直是我的梦想。2000年8月,怀着对新闻职业的渴望,我离开了机关,来到了新疆吐鲁番日报社,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名新闻工作者,至今已经十三个年头了。先后在吐鲁番日报社任汉文要闻部副主任、社会部主任、总编室主任,2003年1月获得记者任职资格。2006年8月调任吐鲁番地委宣传部宣传新闻科科长。在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感觉自己对新闻理论知识的欠缺,于2006年5月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本科函授班的学习,2009年1月毕业。2009年12月,我调到新疆都市报社工作,2010年3月起担任新疆都市报社副总编辑。

一、胸怀真情,追求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经常深入民众、体恤民情,要用百姓的思维想问题,用百姓的视角看现象,用百姓的语言去交流。也就是说要有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具备百姓意识、百姓视角和百姓思维。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能够认真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力求做到重大主题的民生化呈现,大政方针的民生化解读,社会热点的民生化引导,平凡事迹的民生化挖掘,突发事件的民生化视角。

2000年8月,已是而立之年的我决定改行,当时,新闻职业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陌生行业,心里压力非常大。刚到吐鲁番报社的两个月,我经常彻夜难眠,但路是自己选择的,就必须坚强地走下去。记得刚进吐鲁番报社,我就积极主动地申请,要求到农村一线去学习锻炼,得到了报社领导同意。8月至10月,我参加了吐鲁番报社组织的历时近三个月的大型采访活动——“丰收时节访农家”,我们一行吃在农村,住在农家,和农民交朋友。一天晚上,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一户农家吃饭聊天时,一名村干部告诉我,他们村有一个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名人”。20多年前,他是一个来自四川流浪街头的汉族孤儿,当时只有14岁,生活无着落。当年,是当地一位维吾尔族大叔收留了这名孤儿,并给他起了一个维吾尔族的名字,娶了一名维吾尔族的媳妇。这几年由于党的好政策,他承包了当地的几百亩地,种植葡萄发了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和百万富翁。我马上意识到这正是访农家的典型题材,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随即,我在这名乡干部的带领下,连夜来到他家,对这一家人作了深入细致地采访。第二天,我写了一篇1000字左右的通讯《流浪儿成了百万富翁》刊发在《吐鲁番报》上。这篇通讯获得了2000年度全国地市报好新闻评选二等奖。

吐鲁番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城市,由于城市中的“人气”不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为此,2003年,吐鲁番地委、行署做出了城市大扩容的决定。但每年秋季开学,吐鲁番市的许多孩子却不能顺利地步入学校大门,一些家长到处托关系、走后门解决孩子的入学难题。如果这个问题尽快得不到解决,有谁还愿意来吐鲁番投资定居?我抓住了这个群众长期关注、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焦点问题,对吐鲁番市学校的发展布局、教学现状、存在原因等作了详细的调查。在2003年秋季开学前,《吐鲁番报》刊发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对吐鲁番市孩子入学难问题的调查思考》一文,同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

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轰动,各界反响强烈,百姓广泛关注。当天,分管意识形态的地委副书记孙昌华同志看到报道后立即在报纸上做出批示:“此文很及时、很好,新闻工作者就应该这样做工作”。吐鲁番市委主要领导看了报道后,立即召开教育联席会,专门讨论吐鲁番市中小学校的改扩建问题。市委、市政府最后作出决定,一次性投资1000多万元,对吐鲁番市的中小学校布局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撤并调整,吐鲁番市委把出让办公大楼的100多万元资金拿出来,投入到教育上,彻底解决了吐鲁番市孩子的上学难问题。这篇报道也荣获2003年度全国城市党报舆论监督好新闻二等奖。

2006年,我调到吐鲁番地委宣传部任宣传新闻科科长,主要负责地区几家新闻媒体的协调服务。按照地委领导的指示,2007年8月至9月,我负责组织策划了吐鲁番地区“东西南北访农家”大型采访活动。提前设置议题,确定采访对象和内容后,我带领吐鲁番日报社、吐鲁番电视台、吐鲁番人民广播电台的十多名记者,深入到吐鲁番地区行政区域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最北端的四个乡村,历时一个多月,以现场传真的方式,采访报道农村一线群众的真实生活,传达他们的真实诉求,把这些边缘村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亮点展现给广大读者。这次活动共采、编、刊、播300多篇农村题材的鲜活新闻,在当地产生了很好地效果,也得到了地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各族读者的一致好评。

在吐鲁番日报社工作期间,我多次参加报社组织的大型系列深度报道的采访写作。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难得的学习机会,几年内,较快地锻炼和提高了我的新闻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不断创新,力求突破

新闻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常新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不断上水平、出精品。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三创新”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担任新疆都市报社副总编辑以来,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和阶段性工作重点,不断研究制定新的宣传报道方案,负责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有思想、有影响、有创新的重大战役性报道。

2011年,我负责策划、组织完成了《新疆都市报》与全国知名网站腾讯网的两次成功合作。第一次是2011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新疆都市报》在腾讯网首页隆重推出了“大美新疆——跨越式发展新战略”大型报道,用全新视角向全国成功推介新疆。“大美新疆”网页在全国“两会”期间的点击量超过了6270万次。在此基础上,《新疆都市报》又联合腾讯网邀请张春贤书记开通了腾讯微博,并通过微博致信全国网友《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当天,春贤书记的微博点击率超过了400万次。这组系列报道荣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2011年度好新闻评选策划奖。

第二次是2011年4月至5月,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一周年来临之际,我精心组织策划,隆重推出了 “新疆加速度,幸福大提升——新疆迈出划时代步伐” 8组30篇大型系列深度报道,同时联合腾讯网推出了10多期“高端对话”大型访谈报道,并通过腾讯微博在采访现场与网民互动。全国有3亿多QQ用户在同一时间看到了这组报道,网页的点击量超过1200万次。这次大型系列报道在《新疆都市报》的新闻报道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极大地提升了《新疆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力,也是借助全国知名网站提升《新疆都市报》品牌影响力的两次成功尝试,在全国产生了较好影响,同时也得到了自治区领导和各界读者的一致好评。

2010年,我负责主持了《新疆都市报》一次较大规模的改扩版。用两个月的时间,研究、设计、制定《新疆都市报》改扩版方案,目标是打造一张“新锐报纸”。我经过认真学习研究并借鉴国内外一流都市类报纸办报的成功经验和先进设计理念,确定了《新疆都市报》的改扩版原则:即精于心(指内容),简于形(指形式)。在报道内容上强化地方新闻的数量和质量,将地方新闻版从原来的16版扩至32版。在报道风格上突出“三个真”,即真实(采写求真实)、真情(胸中怀真情)、真知(视角见真知)。把关注民声、守望民本、放大民生作为《新疆都市报》扩大影响力和提高公信力的关键,让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成为《新疆都市报》“大众”意识的显著特征。在版面设计上以“简约”“清爽”为原则,精心梳理内容,力求版面条理清晰,主次分明,阅读轻松。同时拒绝视觉暴力,不用装饰影响读者,突出文章自身的张力,体现《新疆都市报》权威、公平、客观的报道风格。

三、精心谋划,渴求超越

作为都市类报纸的一名负责人,更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对党中央、自治区党委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报道,要充分挖掘都市类报纸的灵活性、贴近性、生活性和丰富性特点,及时全面报道重大活动和事件。同时又要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形式,集中版面、深度挖掘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背后最有价值的新闻,用大众的语言风格和阅读习惯作更深层次的报道。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首次召开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这重大历史时刻,我经过提前精心策划、组织,5月20日,《新疆都市报》推出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特刊“举中华之力,推新疆跨越”——《新疆站上历史性高点》(16版)。特刊分为“忆历程、出新政、看行动、听民声、话民生、集民智、聚民力、谋发展、建和谐”等九个方面。采访了从政界到农民、从商界到学者的新疆社会各界人士数十人,对新疆发展的过去、现状、优势、差距、未来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梳理。结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的精神,畅谈新疆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的第一时间,《新疆站上历史性高点》特刊以最快速度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也是新疆纸媒中当天以最大容量报道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媒体,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屹等领导的肯定,社会各界读者也给予了较高评价。这次策划荣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2010年度好新闻评选策划奖。

2010年5月17日,在纪念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我负责组织策划、编辑出版《新疆都市报》纪念特刊《新疆加速度,幸福大提升——新疆迈出划时代步伐》特刊(共48版)。特刊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8组30篇的深度系列报道,从“新政策下的历史机遇、新理念下的思想解放、新动力下的援疆浪潮、新思路下的民生优先、新作风下的新疆效率、新形势下的跨越发展、新环境下的民族和谐、新气象下的幸福提升”等八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详实的综述式思考性报道;第二部分为高端访谈,采访了10多位自治区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和部分地(州、市)的主要领导,邀请他们谈一年来的感受和变化,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新疆都市报》纪念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特刊,角度新、立意高,全方位、高质量地宣传报道了新疆各行各业和天山南北发生的巨大变化,选题精准,阵容强大,视角新颖,内容深厚,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界读者的好评。

四、守土尽责,但求无悔

回顾自己的新闻工作历程,已经走过了十三个春秋。十三年来,可以说几多艰辛、几多执着、几多奋斗、几多收获。自己从一个新闻的门外汉,慢慢地步入了新闻行业,从而把新闻职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为之去付出和奋斗,这些都源于自己对新闻工作的情有独钟,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热爱,对新闻呈现的激情飞扬。

总结自己的新闻业务工作,自己始终能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基层,服务群众”的指导思想,认真践行新闻工作“三贴近”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高度服务大局,时刻紧扣大众。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力求做到 “三个真”,即真实、真情、真知。

一是采写求真实。从我手中出去的每一篇报道,必须是真实准确的,这样才能展示一家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经常用百姓视角去发现人们对生活的所思、所乐、所忧。每一个新闻背后,都是一个个关于生活、生命、生存、生计的严肃话题,只有触及到社会生活的真实细节,才能不断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体现媒体的责任意识。

二是胸中怀真情。新闻报道能传达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互相支撑的情感关系。只有用普通人的感受来体会真实生活,这样的报道才能挖掘出生动鲜活、富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大众思考的内容,特别是那些产生于民间、形成于大众的情感更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我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要求自己必须沉到生活最底层,寻找普通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用人文关怀的眼光透视每一个新闻事实,使社会民生新闻实现了由个人体验感悟与启发群体思考反省的很好结合,达到了由媒体关注引发大众关怀的良好效果。

三是视角见真知。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中,往往蕴藏着大量的生活真知。媒体要不断强化新闻的主导意识,使新闻报道摆脱零碎化、表面化现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避免简单的一事一报,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使新闻事件从动态报道升华到深度报道和分析性报道。我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经常对一件件单个事件进行认真研究汇总、筛选,然后按照逻辑关系整理归类,最后对这一现象作深度分析和挖掘,找出事物发展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新闻同行的大力帮助下,我在新闻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一些新闻作品和主题策划分别获得了各级各类奖励。现将近年来我的部分获奖情况列举如下:

2006年:独立撰写的论文《浅谈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分会2006年度新闻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2009年:负责组织策划的系列报道《我的记忆·那一年》荣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2009年度好新闻评选策划奖。

2010年:负责组织策划、编辑出版的“举中华之力,推新疆跨越”——《新疆站上历史性高点》特刊荣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2010年度好新闻评选策划奖。与他人合作编辑的新闻作品《乌市西山万户吃水难》荣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2010年度好新闻评选一等奖。独立撰写的论文《做强深度报道,提升都市类报纸品牌影响力》荣获自治区第二十一届新疆新闻奖(2010年度)新闻论文三等奖。

2011年:与他人合作编辑的作品《这个寒冬里来自民间的温暖》荣获自治区第二十二届新疆新闻奖(2011年度)通讯类二等奖,此作品同时荣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2011年度好新闻评选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负责组织策划的系列报道《张春贤致信网友: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荣获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2011年度好新闻评选策划奖。

以上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三年来的业务工作小结汇报,不对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2012年10月25日于乌鲁木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