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读书

聊聊斋,谈虚假自体之《小髻》

2019-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Psychonline

聊聊斋,谈虚假自体之《小髻》

原文

小髻

长山居民某,暇居,辄有短客来,久与扳谈。素不识其生平,颇注疑念。客曰:“三数日,即便徙居,与君比邻矣。”过四五日,又曰:“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问:“乔居何所?”亦不详告,但以手北指。自是,日辄一来,时向人假器具;或吝不与,则自失之。群疑其狐。村北有古冢,陷不可测,意必居此。共操兵杖往。伏听之,久无少异。一更向尽,闻穴中戢戢然,似数十百人作耳语。众寂不动。俄而尺许小人,连缕而出,至不可数。众起大噪,并击之。杖杖皆火,瞬息四散,惟遗一小髻,如胡桃壳然,纱饰而金钱。嗅之,骚臭不可言。


解析

这故事讲的是长山原住民一天遇到客人前来拜访,但是没想到这位原住民对于身边陌生事情是如此警惕,这位原住民对客人产生了怀疑。再加上客人过了四五天后过来拜访说是大家同为邻居,要相互照顾,但又对自己住处语焉不详。然后这客人找别的原住民借工具,不肯借工具的人家就会不见了工具。这种种迹象让原住民们很是怀疑这客人是狐妖,住在村北一个古坟里。后来原住民们决定集体出动去赶走这个邻居,这些邻居最终从古坟里逃窜出来。原住民在现场捡到了一个小髻,像核桃大小,还有金丝,但是闻起来骚臭无比。

文中虽然说怀疑是狐妖,但是窜出来的是三十多厘米高的小人,也不知道是何方妖孽。不过能看得出来,这些小人们是想学习人类文明,融入人类社会的。但可惜的是这些小人们学得只有三分像,形像而神不像,最终被原住民当成了妖孽赶走了。

在精神分析领域里,有一个概念叫做虚假自体(False self),也叫假我,这是关系学派的温尼科特提出来的概念,是指社会心理功能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和回应环境的需求,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发性。虚假自体存在的目的是帮助真实自体(True self)找到合适的呈现途径。虚假自体(False self)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周围环境或者关系互动中所逐渐形成的,这是我们心理功能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自体(False self),这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但是如果个体身上的虚假自体程度过高,这就会导致了个体感觉到自己活得很不真实,好像自己并不是真实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这个故事当中,这些小人们之所以被怀疑是狐妖,那是因为这些小人们的虚假自体(False self)程度太低了,只是学了外形像人,但是很多行为举止一点都不像人,比如都告诉原住民是邻居了,又不敢说自己住在哪里;问别人借东西,借不到就偷;戴了个假发小髻,还不常常清洁等等。这些小人们在心理层面无法去理解人类在任何时候都在渴望着情感交流和体验,小人们的行为更多是为了适应自己需求和想法而去做,最后被认为是异类而被原住民们排挤

不过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更常见的是虚假自体(False self)程度过高,以至于让个体产生困扰或者痛苦。在咨询室中,有来访者觉得自己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很累,感觉自己在关系中的反应都是那么假,一点都不真实,自己都很讨厌自己“虚伪”的一面。而来访者更愿意选择独自一人待着,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感受到自己真实地存在,自己只有这样才会觉得轻松。

因为父母对这位来访者的忽略和无意识索取,让这位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去扮演着照顾者角色,来访者才能换取父母的认可和温柔对待。所以来访者在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觉得自己真实一面都无法表达出来,自己更多时候需要迎合别人去讨论别人喜欢的话题,去照顾别人的感受,慢慢地觉得和别人相处是一件很痛苦煎熬的事情,变得对周围人际关系开始疏远,宁可选择自己一个人待着。

个体要调整曾经形成的虚假自体(False self)是一件漫长和艰苦的成长道路,除了要在具有抱持性和包容性的关系当中(通常我指的是专业心理咨询关系当中)意识到和学习真实自体(True self)可以怎么去更好表达出来,做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情,还要调整虚假自体(False self)的程度,降低自己对人际关系过于在意或者敏感,或者将虚假自体(False self)的一部分转化为真实自体(True self),让自己能够有选择地对某些关系发自内心的在意和回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