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书评历史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史手记-资治通鉴的阴阳两面

2017-09-28  本文已影响360人  一篇读罢

引言:购得《中国通史》后,我又陆续读了吕思勉的《史学四种》和张耕华编的《为学十六法》。在吕思勉谈史学方法的各类书中,《为学十六法》最为精粹。在吕思勉的史观中,历史是理乱兴衰和典章经制的结合。因而他极力主张先读《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两部书。我自知《文献通考》难以猝读,便买了黄锦鋐主编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本》

这部书由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历时三年译出,通鉴原文附在译文之下,且是精装版。照理,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可我每次都是满心欢喜地打开然后垂头丧气地合上。反复几次后,我便怀疑自己的智商,是我的历史修养不够还是其他原因?这就迫使我思考《资治通鉴》这本书的性质问题。即它究竟是一本客观的史学著作还是司马光的一家之言?

资治通鉴的阴阳两面

在我看来,客观的史学著作是《资治通鉴》阳面,司马光的一家之言是《资治通鉴》阴面。阳面显而易见,阴面不易察觉。在两者的关系中,阴面主导阳面。

以往学者包括吕思勉对《资治通鉴》的肯定,均从阳面着眼,大致观点如下:

1、《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左传》之后,编年体中衰,待《资治通鉴》出而复振。此就体裁着眼。

2、《资治通鉴》引用了大量书籍。这些书有一半亡佚,因而通鉴有保存史料的作用。其中,隋唐五代的史料价值最大,魏晋南北朝次之,战国秦汉最次。此就史料着眼。

3、《资治通鉴》编撰历时十九年。先搜集资料,然后编辑长编,再进行考异,最后成书,从纂修学者的素质到编撰方式都非常可信。此就编撰着眼。

4、《资治通鉴》的体例为后世史家效仿。后世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资治通鉴音注》、《资治通鉴补》、《续资治通鉴》等著作。此就影响着眼。

5、《资治通鉴》间接导致了纪事本末体裁的出现。使其与纪传体、编年体、典制体并称为传统史学的四大体裁。此就史学着眼。

以上5点坐实了《资治通鉴》是一部态度严谨的史学著作这一光辉的正面形象。然而,真是这样吗?仔细琢磨以上5点,我们会发现,它们说的都是《资治通鉴》的体例和材料问题,而没有涉及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思想。而后者才是《资治通鉴》的灵魂和主旨。

资治通鉴的阴阳两面

此即我所说的《资治通鉴》的阴面,大致观点如下:

1、《资治通鉴》的书名虽是宋神宗御赐,但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司马光撰写此书的根本意图。即司马光在自序中说的:稽古以至治。表面上要通过稽古来总结至治的规律,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实际上如何稽古,依赖于司马光本人对至治的理解,即为了达到垂戒君主的目的而选择史事。也就是说,司马光本人对史料的裁剪、取舍,反映了他本人的思想立场。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自己政治主张不得施展时编写的。我们不应忘记他是深入参与政治实践、具有成熟政治思想的政治家。他除了是史学家,还是王安石的政敌,还是后来废黜新法的当政宰相。

以上2点并不新鲜,稍微了解司马光、了解宋史的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这么多学者都没有注意《资治通鉴》的这一面呢?因为有考异的存在,使他们相信司马光对有疑问的史料都考证过了,使他们相信考异没涉及的史料是司马光认为没有问题的、可以放心使用的。一言以蔽之,他们过分相信司马光作为史学家的身份,而没有重视司马光作为政治家的身份。

司马光不是不知道史料的真实记载情况,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惜弃而不用。这就是《资治通鉴》的阴面,也是读懂通鉴的秘钥。而我窥破这个秘密,得益于辛德勇《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和姜鹏《资治通鉴文本的内外语境》两篇论文。

附录:有关通鉴的重要书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

1、柴德庚:资治通鉴介绍/张须:通鉴学

2、岑仲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章群:通鉴及新唐书引用笔记小说研究

3、陶懋炳:司马光史论探微

4、冀小斌:司马光的思想和事业/程应镠:司马光新传

5、袁  枢:通鉴纪事本末/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6、严  衍:资治通鉴补/王夫之:读通鉴论

7、陈  垣:通鉴胡注表微/林嵩:通鉴胡注论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