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

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II 16.2/21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

2018-05-26  本文已影响6人  RuT
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II 16.2/21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读后感——智湉妈妈

关于作者:

Jonathan Spence ,美国人,是一位现代史家,他研究元明以至当代的中国历史,把中国近代错综复杂的人物和史事,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以“说故事”的传统历史方法娓娓道来。他的中文名为“史景迁”,意为学历史就要景仰司马迁,以司马迁为楷模。他出版了一系列中国研究的著作,他的史学著作,经常是雅俗共赏,兼具学术研究与通俗阅读的,因为史景迁就像福尔摩斯一样,利用他掌握多种欧洲语言的优势,进入中外历史材料的迷宫之中,追索隐藏在历史帷幕后面的蛛丝马迹,想象远赴异乡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而其遭遇又如何存留成历史的记忆。他混合运用中外史料,推理可能的历史情况,并会明确告知读者,文献材料是什么,而做做解读的历史又可能是什么。

《大汗之国》(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源于作者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探讨课和一系列演讲,作者和学生阅读并讨论了无数例子,尝试了解长期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最终这本书综观了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不鲁乞修士、马可波罗,到当代的尼克斯、基辛格,不但写来华的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在西方世界引起不小震动。

对我而言,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你会看到从十三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和演变过程,绝不仅仅是神秘广阔的东方古国这么简单。正如中方编者所说:“故事原来都是我们的,听史景迁说起来,却是如此动听,如此精彩,如此引人入胜。”

第一章就写马可波罗,通过各种史料推证,作者也认为他的游记极有可能是聊天聊出来的,意欲借此自我推销,兼顾批评西方社会的严苛,以对比东方的富饶开放。

到了十六世纪,葡国军人兼贸易商佩雷拉在比较了中国及罗马和欧洲法律后已指出,“中国法律深具弹性!”他这种以比较观点看中国文化的态度,成为西方世界的重要思考模式。很少批评中国人的利玛窦认为中国人“缺乏逻辑法则概念”,否则中国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十七世纪多明我修会教士闵明我描述“中国人善于模仿”,所有欧洲货物,他们只要见过,就能仿制得惟妙惟肖。而真与假、真货与赝品的差隔,正是宗教信仰的本质。到了十八世纪,由于频繁的政治往来和密集的文化交流,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戈德史密斯的中国书信小说,这种分歧的潮流和互相矛盾的社会动力再次提供了一个聚焦处,即中国。

十九世纪的孟德斯鸠认为,中国地理与环境特点使其不能像欧洲一样健康发展。在亚洲,强国与弱国比邻,注定是征服与被征服;反观欧洲,邻国之间有相似的斗志。这便促成两股趋势:欧洲为自由,亚洲为奴役。由此自由的尺度一直无法在亚洲扩大。这一观点虽不全面,但细思确实有其道理。他还认为,由于中国社会道德结构的特性,使得在中国,征服者永远是改变的一方,征服者自己慢慢融入被征服者的社会,较之改变被征服者要容易得多。

书中还有许多小片段,透过他们的眼或文字了解自己的历史,是种很奇特的感觉。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持续保有这种吸引力。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潮流风向的转变,抑或政治情势的起伏,都不曾使中国的吸引力完全消失。想看看历史上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形象,想了解和我们的教科书所述不太一样的东西,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