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我的童年不是喜羊羊和光头强
周末在家看电视,换台的间隙看到有些频道在播《喜羊羊》、《熊出没》等动画片。
虽然早已过了看动画片的年纪,我还是沉下心来观摩了一会儿这些“少儿热剧”。
然而看了十分钟,我便如坐针毡:这些所谓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动画片,无论在对话、情节还是价值取向上,完全给我一种毁三观的感觉。 很多人说《熊出没》是中国动漫的崛起之作,可它是我最不喜欢的动画片,没有之一。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桥段是:光头强每次为自己那窘迫的生活添置物品,哪怕只是一只老款手机或一个旧电视,统统都被两只熊毫无愧色地夺走。如果这种价值观被认同,那孩子在游乐场粗暴地毁坏他人辛苦搭建的积木,叫嚣这片游乐区是我的你们不许进来,完全可以理解。
和《熊出没》非常相似的是《喜羊羊灰太狼》,整个系列非常长,甚至被拍成了电影。然而整个系列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论一群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羊,如何围攻一只狼。 灰太狼动辄从房顶、山顶摔下来,甚至被设计电击、被锅煮,但每次他只是一脸哀伤,身体无恙。
试问,孩子会不会学着红太狼拿锅砸别的小朋友?分明灰太狼不会受伤啊,小朋友肯定也没有关系。
我一直认为,动画片应该承担美学的教育功能。可是《巴拉拉小魔仙》里面瘫的女王,分不出性别的泳裤王子,地狱中堪称极品的黑暗女王,穿着渔网丝袜又神经质的小魔仙……都是什么鬼?确定不是杀马特?
中国动画片起步晚,所以不与国外日新月异的动漫技术比精致。可真正让人忧心的是,有些国产动画片在精神层面也几乎一直停滞不前。不看则已,一看三观皆碎。
我不禁怀念起80年代看过的动画片,各大美术制片厂的工作者把具有民族传统的水墨画、剪纸、布偶搬上银幕,拍摄了《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三个和尚》、《葫芦兄弟》、《舒克贝塔》、《海尔兄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优秀国产动画片。
直到今天,大家还都能说出“三个和尚没水吃”、“妖精!快放了我爷爷!”这样的台词,可见这些动画片多么深入人心。 英国的儿童早教电视片《天线宝宝》,其前期研发成本要远远高于后期的动画制作成本,儿童教育和心理学专家全程参与策划和制作。这种对孩子的研究,细到孩子的注意力能保持多少分钟,动画片就得在多少分钟后调剂一下,出现音乐和舞蹈。
儿童动画片是个清澈的世界,它应该是最后一片净土,是光明和希望走向的试金石。所以,不要认为“孩子那么小,看个乐子就好了”。 宫崎骏有句话,放在这里当做结尾正合适:“童年不是为了长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为了童年本身、为了体会做孩子时才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的。童年时五分钟的经历,甚至胜过大人一整年的经历。”